今年全國兩會其中一個港人輿論關注焦點,乃是在香港經濟市道仍然艱難之下,中央會否再有惠港政策出台,尤其是一直只聞樓梯響的擴大「一簽多行」。儘管港澳辦副主任王靈桂及其他一些內地官員在北京期間皆打開口牌,預告「一簽多行」的城市會愈來愈多,但王亦提醒港人要做好與更多內地旅客相處的思想準備。而港區人大代表團未將擴大「一簽多行」作為聯名建議提出,亦令外界疑惑更多城市開放「一簽多行」何時會落地。
綜合多名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筆者分析,目前大家對中央放寬「一簽多行」政策雖然感到樂觀,但亦同時保持審慎期望,因現時內地旅客來港旅遊消費的行為模式與十多年前有天壤之別,突然大幅開放內地客來港,難以估計哪些地區或民生設施會受影響,以及本港是否有足夠承載力;加上未知擴大「一簽多行」對於本港市道的提振效果有多大,估計有關政策的步伐會循序漸進。
擴大「一簽多行」呼聲甚高,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工聯會吳秋北也將「一簽多行」寫入了今年的建議中,惟最終未有以港區代表團聯名建議形式提出;加上王靈桂亦提醒港人要先做好心理準備,避免不愉快事件。這難免讓人懷疑,中央對「一簽多行」是否有心魔。
有資深人大對筆者指出,心理準備的意思,是要做好接待新增數以千萬人次遊客來港的準備,做好管理,擴容增容,令內地客賓至如歸,持續促進香港經濟。另有政協提到,擴大「一簽多行」屬各方共識,但以往確實出現有港人踢內地客行李篋等不愉快事件,而且如今內地客來港不再只為購物,若新增旅客「周街行『打卡』,唔知到時會逼爆邊度,隨時有啲地區頂唔住,又再影響市民日常生活」,故此「一簽多行」邊推行邊測試承受力,應屬合理做法。
有金鐘添馬中人坦言,以往內地人來港買名牌,誘因在於有最新款式,且價格更低,惟現時內地名店亦有新款式,陸路返回內地時的查驗則相當嚴格,高價奢侈品就算聲稱自用也會被抽稅,加上海南島亦有免稅區,旅客在當地更享有10萬元人民幣的免稅額,遠高於香港的1.5萬元,本港競爭力不及以往,對擴大「一簽多行」的效果,不可有過高期望。
港區政協兼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認為,「一簽多行」必然對業界生意有幫助,而且愈快愈好,惟他亦承認,能否幫助零售業銷貨價值扭轉跌勢,仍需觀望。他希望政府加強向市民宣傳本港好客之都的定位,對遊客更友善,「好多人為老店、小店結業而惋惜,但若然生意唔好,只靠本地客,實在難以支撐,所有市民都要深刻領悟當中利害關係。」
他更認為,商戶和政府也要變招,拆牆鬆綁發掘新的旅遊吸引力和消費項目,例如灣仔海濱可增設更多食肆、商舖,增加新鮮感。說到底,除了中央政策支持,港人尤其特區政府也要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