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考究新加坡Taylor Swift效應

李道| 道之道

2024年4月24日

美國樂壇天后Taylor Swift的演唱會捨港投星,事前吵得鬧哄哄,現在曲終人散了,究竟她為新加坡帶來多大收益?遭受唾棄的香港又有多大損失?新加坡3月份旅客數據出籠,當可反映該月上旬舉行的6場演唱會,吸客能力到底如何。

先來結論:以為Taylor Swift演唱會能夠大量吸客,實是大錯特錯;其中,以為她能夠吸引大量所謂高端旅客,同樣錯得交關。

訪星旅客 未見額外飆升

查3月份訪星旅客人次,達到148萬。數字按年雖大升45%,但考慮到去年同期尚處復常初期,所以相關比較並無什麼意義。按月而言,數字升幅則細小得多,只有3%或4.4萬人,惟亦不代表這純粹是演唱會效應拉動。翻查疫前兩年,2018年和2019年的3月份訪星旅客,按月分別升逾6%和4%,顯示相關數字反彈含有季節性因素,而更重要是,今年3月的反彈幅度居然還稍稍遜於過往。由是觀之,Taylor Swift不單沒有大量吸引額外旅客訪星,訪星人次的按月反彈甚至不及疫前常態。

宏觀如是,微觀未必;按來源地劃分,個別地方的訪星人次確然急增,毋庸置疑是因演唱會慕名而來,不過這卻不是坊間心目中的高端旅客。

有個地方的訪星旅客,疫前兩年的3月份按月升幅分別為14%和40%,但今年同月則錄得80%的驚人增長,所涉的約4.5萬單月訪客人次增幅,且是所有訪星來源地之冠──這個國家是菲律賓。演唱會舉行期間,外媒便不乏菲律賓人專程追星的報道,包括介紹指Taylor Swift歌曲曾登上當地串流平台播放榜前列。背後理由,或跟美國曾統治菲律賓有關,以致這個亞洲區內英語系國家,較與美國文化聯繫共鳴。

印度期內訪星旅客增幅亦大,3月份按月升近50%,增幅高於疫前兩年的20%和30%,實際人次也多了3萬餘。與前類同,英殖歷史及英語體系固然是主因,再加上印度近年經濟實力顯著提高,全球各地均見愈來愈多印度客足跡,而且傳統上3月份訪星印度旅客均有較大反彈,故今年錄得較大增幅亦不意外。

另一個增幅顯著的,是來自東南亞的泰國,疫前兩年3月份的按月增長分別為34%和38%,至於今年則為48%,涉及約1.5萬人次的增長。作為全球旅遊熱門地之一,泰國不單較為國際化,同時也較為開放,而且收入水平不低,所以受Taylor Swift吸引亦很合理。

還有一處訪客增幅較大,這居然是各位讀者最熟悉的地方──香港。香港情況比較特殊,3月份的訪星人次在疫前比較波動,2018年按月跌12%,2019年按月增15%,但無論如何,今年大增35%,所涉的9000人次頗大程度是專程為了演唱會。背後理由不難理解,一來受Taylor Swift爭議炒熱帶動,二來香港還結合了上述菲、泰、印的殖民管治背景與國際開放元素。

以3月份訪星的總人次看,來自中國內地的數量其實最多,涉近25萬,其次是印尼的20.5萬,至於泰、菲、印、港則分別僅涉12萬、10萬、9.7萬、3.5萬。作為新加坡旅客的最大來源地,內地客訪星人數3月份卻呈斷崖式下跌,按月共減8萬人次之譜;雖然內地客不同其他旅客,3月份訪星人次慣常按月報跌,但與疫前兩年分別跌25%和12%比較,今年下跌24%也進一步突顯Taylor Swift在內地並無多少叫座力可言。至於第二大來源地印尼,3月份訪星旅客縱然按月增加7.5%,但也遜於疫前兩年所增加的16%和18%;理由無他,西方文化不見得在伊斯蘭國度大受歡迎,同一情況也見諸另一東南亞市場,馬來西亞旅客訪星人次也沒什麼額外增長可言,即使3月份按月增了20%,惟增幅跟疫前無異。

至於坊間最關注的高端旅客呢?3月份來自歐美的訪星旅客,按月變化竟是不增反減,下跌近3000人次;更有甚者,較諸疫前兩年分別升5%和7%,今年所錄的1%跌幅無疑格外礙眼,足以看到Taylor Swift沒有特別吸引他們前來。前文〈演唱會經濟學的核心〉已經提出,所謂「巡迴」的精髓正是服務當地粉絲,而非帶同相關歌手的同鄉前來(詳見2024年2月6日《信報》)。來自美國的Taylor Swift,此前還剛完成歐洲巡迴,除非狂熱粉絲,試問又何必長途跋涉一捧再捧?(多補充一句:3月份歐美客共涉30萬人次,數字既略少過大中華客的近32萬,亦僅相當於東南亞客和南亞客近65萬總和的不足一半。)

東南亞客增 中歐美客減

當時文章還提出一個觀點,就是巡迴的地點愈多,則吸客效應愈小。Taylor Swift今次亞洲行,選擇了日本、新加坡為目的地。查3月份訪星的日本旅客,縱然按月亦升21%,但就跟疫前兩年的20%和22%持平。至於來自南韓的旅客,則不增反跌近40%之譜,跌幅亦多過疫前兩年分別的24%和8%,以人次計甚至創出了半年來的單月次低。的確,既然已可就近在北亞欣賞表演,又何須遠赴新加坡?

總言之,Taylor Swift演唱會確然有利吸引旅客訪星,但就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市場,環顧其餘地區則未見有多大刺激作用,包括內地客和歐美客都不為所動,而最核心的現象是,期內整體訪星旅客更未見額外特別增長,扣除季節性因素更恐是不增反跌。

某程度言,今次演唱會的最大贏家,乃是Taylor Swift。一來,捨港投星確是正確商業決定,畢竟她並非內地客那杯茶,即使有點對不起香港粉絲,惟港人亦較有條件前赴新加坡追星。二來,向來作為「新聞女王」的她,一舉一動常常成為輿論焦點,今次亞洲之旅成功在區內帶起話題,包括傳出新加坡不惜「貼錢」壟斷演唱會主辦地的消息等,她的聲價無疑較前提高,在港更被視為「必請外賓」之最,沒有之一。

新加坡又是否贏家?據泰國和菲律賓指摘,這個毗鄰政府不惜每場演唱會資助200萬至300萬美元,以共6場演唱會計即花費最多近1.4億港元,即使後來有新加坡傳媒指所提到的金額乃是總補貼額,即只涉約2000萬港元──問題是,新加坡能否賺回相關開支?

數應該這樣計:不可能用全月148萬旅客人次來算,而應該用額外帶動的旅客人次,畢竟恒常地新加坡每月都有不少旅客到訪;情況就如,當談及香港派發消費券的效益,總不能看所涉月份的總零售銷貨總值,而應比較派發前與派發期間的變化。新加坡3月份按月所增的4.4萬訪客人次,按最新去年第三季訪星旅客人均花費約2100新加坡元(約1.2萬港元)衡量,即相當於該月額外迎來了5億港元的消費貢獻──無論壟斷費是2000萬港元抑或1.4億港元,絕對已經賺回有餘。然而:

一,如所前述,若然計及季節性因素,亦即3月份旅客人次按月升幅反而不及慣常,根本沒有帶動額外人流的淨增長。那麼,所謂演唱會壟斷費的支出,結果其實賠了夫人又折兵──折兵是指花了大錢卻回報欠奉,賠了夫人則指純粹益了名利雙收的Taylor Swift。

二,所謂的額外旅客多來自東南亞新興市場,而非其他高端發達地區,故相關旅客的人均消費亦料較低,即按上述訪星旅客人均花費得出的消費貢獻,毫無疑問應打個折扣。

三,其實在演唱會舉行期間,圍繞菲律賓旅客的報道除集中在粉絲眾多,亦有關注不少旅客選擇租住毗鄰的馬來西亞酒店,而非入住新加坡酒店。相關現象正常不過,就似不少內地客來港旅遊,都會選擇下榻深圳,亦如香港客到澳門旅遊,不少都會留宿珠海般。考慮到住宿開支一般佔訪星旅客消費約兩成,相關旅遊消費貢獻恐又再打折扣。

30億消費貢獻無從說起

走筆至此,媒體不是說過,Taylor Swift經濟學可為新加坡吸金最多30億港元?為何上述計算最多只涉5億港元消費貢獻,以至需要打折再打折?事實上,即使再加上演唱會的門票開支及置裝費等,數字也不足以翻高6倍從5億升至30億。始終,前者份屬市場及媒體的事前「估算」,後者則是根據實際新加坡旅客數量的「推算」──本文計算縱非最準確,但相信較沒有實質旅客數字前的猜測合理。

不禁要問,所謂30億港元收益,究竟如何「估算」得來?6場演唱會、每場5萬人,再乘以人均約1萬港元的開支,答案剛好正是30億港元。不過,當中是否全數30萬名演唱會觀眾,均屬海外旅客?本地觀眾入場,又應否以旅客標準來計算消費貢獻?而來自發展中地區的旅客佔多,其消費開支又是否等同整體訪星旅客平均?事實上,有些分析已早打個折扣,譬如「估算」3億至5億坡元不等,即約20多億港元;可是,再以最新旅客數據為證,一來所帶動的額外到訪人次不見得多,甚至不增反減,何況要達到此一貢獻金額,亦要求海外旅客高佔場內觀眾七成之譜。

當前有個文化,值得深思──正當人們棹忌政治上的propaganda,難道又沒有其他各方面包括市場上的propaganda?易言之,後者即是marketing。對於政治宣傳,誠宜條件反射般以獨立批判思維看之;對於市場宣傳,在資訊泛濫的今日亦然,兼且愈來愈有必要。

政治宣傳市場推廣同樣棹忌

首先,如文首言,演唱會前四方八面的消息,都不約而同炒熱「Taylor Swift經濟學」(或Swiftonomics);到實際數據出籠,相關「估算」或「假說」卻無推進為「實數」與「真相」,人們對此認知也無奈停留在前一階段──弔詭地此前熱議「Taylor Swift經濟學」的,事後都沒有探究事實若何,彷彿已滿足於「估算效應」不斷發酵,真實考究反過來份屬多餘。

以偏概全,亦是不得不防的操作手法。以酒店為例,究竟多少旅客捨棄新加坡、轉而投宿馬來西亞?可惜新加坡尚未公布3月份酒店業數據,這需要留待日後再作跟進。其實,圍繞演唱會的相關報道,還有一則新聞較捨星取馬「北上投宿」更加吸睛,就是期間有酒店專門推出奢華住宿套餐,盛惠近30萬港元亦告售罄──問題是,相關套餐涉及多少客房及客人?報道並無言明實數。此外,有指酒店需求也見上升,連帶機票亦然同樣地,究竟涉及多少新增實數?來自內地及歐美的需求又有何變化?事前報道縱無說明,但事後旅客數據則透視一二。

「說好某某故事」,實乃平常不過的公關操作,由說好某人到說好某地點皆然。承接美國《時代》雜誌封為「風雲人物」的勢頭,當時Taylor Swift經濟學之討論熱度無疑滾燙;這位新聞女王,就連某赴星航班上有乘客因延誤鼓噪,空姐遂唱起她的歌曲成功化解不滿,如斯花邊新聞也可廣泛流傳。可是,你有你說好,視作娛樂當然無妨,但對於過於propaganda的內容,還是審慎警惕為妙。

筆者很喜歡一個比喻:偵探與犯人,是一對平行線,後者設法弄虛作假,前者設法發掘真相;當今世道,則見弄虛作假者愈來愈多,發掘真相者愈來愈少,包括原來被視為偵探的,也愈見披住偵探外衣來欺瞞別人……「說好某某故事」,是個難以逆轉的大勢,故關鍵是受眾打好「預防針」,要懂得明辨真偽;「說準某某故事」,各大小媒體皆要加把勁,既要fact check過濾不盡不實的資訊,亦要更主動積極地把真相呈現出來。

上一篇過江龍一舉南下 本地薑大難臨頭?

下一篇北上消費不只貪便宜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