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今年全國兩會將有哪些焦點?

屠海鳴| 維港鐘鳴

2023年2月28日

再過幾天,全國兩會將在北京召開。今年的全國兩會有什麼亮點呢?可從三個視角來觀察:

第一,從中長期目標看當下。去年10月召開的中共二十大明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並明確了2035年遠景目標;宏偉目標須有現實措施支撐。

第二,從發展環境看當下。隨着美國對中國科技封鎖和貿易領域的打壓,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不容樂觀。

第三,從疫情影響看當下。三年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雖然中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的表現不錯,但中國的經濟增長2020年為2.2%,2022年為3.0%,分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倒數第一、第二低,中國的經濟增長急須回歸「合理區間」。

從以上三個角度觀察,今年兩會必然會聚焦一些重要「關鍵詞」。認準這些「關鍵詞」,並找準與香港發展的對接點,對於推動香港由治及興,十分重要。

高質量

「高質量發展」是近年來內地的高頻詞,相信仍將成為今年兩會的高頻詞。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的必然選擇。

2022年,中國出現自1962年以來(即近61年來)首次人口負增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訊號,意味着未來20年,中國的年輕人愈來愈少,老齡化程度加劇,「人口紅利」消失。除此之外,近年來,隨着中國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力度加大,企業的環保成本、資源成本不斷上升,部分外資企業和中資企業把工廠搬遷到了環保、資源和人力成本較低的印度、越南,以及東南亞諸國,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受到嚴峻挑戰。中國唯有提高發展質量,才能對沖中低端製造業外移造成的損失。同時,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積累了大量的人才、技術、管理經驗,現代服務業也發展到一定水平,具備了從「中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條件。

促消費

疫情三年,內地消費市場不如人意。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下降0.2%。一方面,由於去年內地的疫情此起彼伏,嚴格的防疫管控令商家經營艱難。另一方面,經過三年的苦熬,民眾囊中羞澀,且對未來預期不樂觀,消費欲望降低。

但今年不一樣了,隨着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各行各業重現生機,雖然人們的荷包還沒有鼓起來,但對未來預期開始轉好,中央財政和金融機構屢出大招刺激消費,商家也千方百計打造商業熱點,「促消費」的動作之大,為多年來少有。但是,從今年前兩個月的情形看,消費市場的活躍度依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如何重塑消費信心?如何改善消費環境?如何建設便捷的物流配送體系?都將成為「促消費」主題下的焦點。

強產業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鏈,從製造一根針到製造宇宙飛船,中國都可以搞定。現代化工業體系分為39大類525個小類,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聯合國認證、具備完善39大類工業體系的國家。但「中國製造」的軟肋在於缺少核心技術。

核心技術是花多少錢都買不來的──這一點在國內已經形成共識。愈來愈多的跡象表明,美國對中國經濟上的打壓、高科技領域的封鎖將會愈演愈烈,中國唯有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才能把自己的產業做強。

「強產業」需要多管齊下,包括:加大科技投入,淘汰落後產能,建立科技創新體系,建立人才「引、育、用、留」的機制,等等。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很多年艱苦努力,也需要全社會通力合作。「強產業」將會成為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

增投資

人們對每年全國人代會最關注的是:經濟增長目標確定為多少?

1月25日,聯合國發布的《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中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到4.8%;五天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2%。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內地各省、市、自治區相繼公布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超過六成省份將目標設定在5.5%至6.5%之間。而「6%左右」正是疫情前中國的經濟增幅。

中國經濟增長要重回「合理區間」靠什麼支撐?投資是重要引擎之一。今年前兩個月,中國的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抓投資。主要解決項目來源、資金來源及項目經營三個問題;同時,在營商環境建設上力度很大。許多地方喊出了「衝刺一季度,實現開門紅」的口號,千帆競發,奮勇爭先。加大投資力度,需要地方政府努力,更需要中央財政和金融機構給力。預計在今年兩會上,「增投資」的熱度將明顯高於往年。

擴開放

二十大報告強調指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這意味着,中國主動進行一場制度變革。重點有三:一是加快清理和修訂現有法律法規中與國際通行規則不相符甚至矛盾的部分;二是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在審批准入、市場競爭、產業政策、知識產權、營商環境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三是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擴大外商投資市場准入,將複雜的審批制改為備案制。

值得關注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制度型開放」最重要的「試驗田」。由於三地社會制度、法律體系、貨幣、關稅區的不同,急須打破制度藩籬,促進生產要素流動。隨着港澳與內地全面通關,粵港澳大灣區在推進「制度型開放」上將盡快從「紙上」落到「地上」,而大灣區的「制度型開放」將為全國樹立樣板,全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節奏將加快。「擴開放」將會成為今年兩會的又一熱詞。

惠民生

不斷改善民生、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政府的施政目標,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這方面着墨不少。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首次突破1000萬人大關,達到1076萬人,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教育資源不均衡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雖然各地逐年在化解這一矛盾,但還沒有徹底改變;醫療資源不均衡,「看病難」、「看病貴」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問題,是往屆全國兩會的熱點,今年兩會肯定還是熱點。

防風險

近年來,中央一再強調,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和不犯顛覆性錯誤的底線。「防風險」是每年兩會的熱點話題之一,今年也不會例外。

當下,中國的風險主要來自幾個方面:一是外部安全風險。美國把中國視為最大競爭對手,必然在台灣問題上不斷製造麻煩,「台獨」勢力也蠢蠢欲動,台海局勢突變的風險增加。二是金融風險。主要發達經濟體通脹較為頑固,大宗商品價格仍存上漲壓力,海外高通脹也可能通過生產、流通等環節向國內傳導,對中國金融造成壓力。三是疫情反彈的風險。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向好,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還在不斷變異,疫情反彈的風險依然存在。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每年的全國兩會都備受海內外關注。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繫日益緊密,香港最大的機遇在內地,及時關注並讀懂兩會釋放的訊息,才能在「香港所長」與「國家所需」上發掘機遇,在「貢獻國家」的同時「成就自我」。而今年兩會尤其值得關注,因為在香港經濟走出低谷的關鍵時期,香港迫切需要借助國家力量。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上一篇勿奢望大放水 內需科技仍值博

下一篇官媒吹風似再推新能源車補貼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