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小學的時候是七十年代,當時的學校只着重教科書上的知識和考試成績,對於小朋友的均衡發展比較欠奉。到九十年代之後,香港的學校漸漸推行「一體一藝」的均衡發展,就以我兒子為例,他本來對乒乓球一竅不通,後來加入了學校的乒乓球訓練班,而在音樂方面他就選擇了學習單簧管。
我第一次有機會學習音樂應該是中一的時候,當時的社會環境,大部分小朋友都沒有機會在課外活動時學習音樂,而我是屬於比較幸運的一小撮,有機會學習彈琴。我記得當時跟一位在浸會書院讀音樂的大哥哥學習鋼琴,我彈了半年之後,有一天我問大哥哥,我現在彈的歌,只是彈着音符和跟隨樂譜上的大細聲去彈琴,完全沒有感情,你可否告訴我這首樂曲的背景是什麼,好讓我能夠把它要表達的感情彈奏出來?我記得當時的大哥哥只是望着我笑一笑就置之不理。現在,我當然明白他為什麼沒有告訴我樂曲的背景,因為我當時彈的樂曲實在太簡單了,談不上什麼背景和抒發什麼感情!但這一點,對我這個小朋友來說十分重要,因為沒有了感情,就等於沒有了靈魂,沒有靈魂的音樂,在我而言也不算是什麼音樂。
動力來自滿足感及挑戰自我
這一個小故事,其實和我們吃東西或工作一樣,究竟你吃的東西只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生活?究竟你現在每天上班,單單是為了賺錢過活,還是亦有去尋找工作背後的意義,去達到某些個人目標和工作滿足感呢?
究竟「尋找工作背後的意義」是否每一個階層的同事都能夠做到?
最近我和兩位不同階層的同事討論過這個問題,有一位是基層同事,他的工作比較單一,但從他的口中,每天上班都帶着一股動力,但並不是為了賺錢餬口,因為他的兒女已有獨立謀生能力。他所說的動力,原來是幫助同事解決困難所帶來的喜悅,他覺得能夠幫到同事每天向前邁進,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我從他的笑容,便能感受到他所說的話是從心底發出來。他令我想起「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說話,在他身上我完全可以感受到。
「行善最樂」並不一定代表捐錢,身體力行去做一些令別人和自己都快樂的事情,其實可以令工作氣氛更加融洽和充滿動力,亦令本身單調的工作更有意義。
另一位同事是中高層人員,他和我討論新一年的工作方向。他喜歡接受新挑戰,做新的事情去貢獻給公司和同事。他非常着重工作的滿足感,他笑說,如果我不讓他做一些他喜歡做的東西,他就會離開這間公司。我相信他並非要挾我加他人工或福利,而是想加「辛」,辛苦的辛,因為他對自己是是有要求的,他想做一些他愛做的工作,而不只是單單獲取工資就渾渾噩噩地過每一天。
我敬佩這位同事,在工作生涯中處處找挑戰自我的機會,工作對於他來說是「創造一些他想要的成果」,這類同事實在是難能可貴。
在現今香港,人手短缺,工資上漲,這是不爭的事實。作為管理者的我們,有時可能有一些膚淺,以為加工資加福利就可以留住同事。其實我們真正要留住的同事,是那些能夠找到工作背後意義的同事,這才是我們需要的良才。
作者為柯尼卡美能達商業系統(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
(編者按:葉卓雄最新著作《我要做MD──一個管理人的實戰經驗》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