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資治通鍳.魏紀五》:說明了人才在企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要成就大業,不論是治國平天下,抑或是管理好一個企業,要選擇、選拔合適的人才,為組織出力,是不言自明的道理。筆者相信,所有領袖都知道,「尚賢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賢上》,大道理也不外乎那幾條:用賢、選能服眾、有擔當、賞罰分明。難題倒是,古今中外不論是帝王君冑、還是殷商巨賈,或多或少都栽在這個大有學問,卻又看似簡單的難題上。
員工要配搭得當才是上算
用人,即選拔和任用適合的人才,讓他們為組織貢獻力量。用賢,則強調組織用有才華、有能力、有品德的人。優秀的領袖,應該具備廣博的知識和高尚的品德,這也是企業、組織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關鍵。何謂「賢」?「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強調不能只靠風評聲望,就算全世界都對一個人讚譽,領袖也得「聽其言,觀其行」,確定是賢能之士,才用之。
當然,現今商業社會,各類工種細分如麻,一個人再能幹,也有他不能勝任的崗位;一個人再不濟,也有令他如魚得水的地方。一個團隊如果能根據每個人的能力和專長,把其放在適合的位置上,不失是一件美事,既可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增強團隊士氣。所以領袖便要做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用人要重實績,不以偏概全,看到每個人的優點,並把他們放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這樣才能發揮他們的最大潛力。
呼應前文所言,用人最要緊的是配搭得當。「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傳.繫辭傳下》。才智狹小卻圖謀大事,能力薄弱卻擔當重任,很可能最後會破壞組織的正常運轉,令團隊失敗。孔聖不僅對領袖們呼籲,更是對我們每個人的提醒。王符引申道:「德不稱,其禍必酷;能不稱,其殃必大」《潛夫.貴忠》,個人因應自身修為,擔能勝任的崗位,才是上算。
領袖在遴選、選拔人才過程中,也當細心觀察那些有擔當的人選,才擢任為企業、組織出力。對工作有擔當,是每一層員工共享的任務。只有當上下所有人都克盡己責,企業、組織才可能運作得如一部機器般絲滑,可以全速向前。而在管理層級的人員,更應該積極解決問題、勇於承擔責任,做到「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爭臣論》,所有事情均以大局出發,不以個人得失為重。
領袖須以整體利益為依歸
能夠遵循上述原則,便有更好的機會選擇、選拔良將能臣。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讓他們透過自己的能力和品德,贏得團隊的支持、信任和尊重。「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孫子兵法.始計篇》。「選能服眾」可以增強團隊的凝聚力,讓合作精神發揮得更暢順,帶企業、組織的工作更上一層樓。如果一個領袖沒有足夠能力、面對問題時總是推卸責任、或逃避問題,那麼他就難以得到團隊的信任和支持,團隊便可能會變成一盤散沙,各自為政,而不能向一個共同目標奮進。
無論哪一層級的領袖,在人事管理上,都一定會遇到過的難題,是如何對有能力魄力、有擔當的下屬適當地論功行賞,又如何對不能履職、未能盡情發揮的下屬,公平地作出處理。「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第十三》。「賞罰分明」,就是要對表現優秀員工,作出相應的獎勵;對不能勝任的下屬,作出恰當的處理。
賞罰分明的重要性,看來不言自明,但始終牽涉到「人」的工作,實行起來卻又是那麼困難。如何是好?「宮中府中,具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作為上級,對下屬賞罰,應當秉持相同的尺度,不能持雙重標準。「明主之道,賞必出乎公利,名必在乎為上」《韓非子》,不因個人好惡,以整體利益為依歸,受賞、受罰都會變成案例,令團隊有楷模可以仿效,長遠才能為企業、組織帶來更好的團隊精神。
一個好的企業需要有一支有效率、能幹、稱職的團隊,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而這一切都需要靠選擇和任用適合的人才來實現,故選拔和任用合適的人才,是企業管理成功的關鍵。只有透過知人善任,才能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所言:「我們是儲備人才,不儲備美元,最終儲備出自己的人才庫。」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