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文化差異.搶飯碗.資歷認證 大學「國優計劃」面面觀

林艷虹| 教育專題

2024年11月14日

由神舟載人飛船、人工智能到移動支付交易,見證內地創科發展一日千里,《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位居世界之冠。為配合「十四五」規劃,港府全力加速推動全城邁向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負責培育未來棟樑的教育界,自然舉足輕重。

國家教育部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納入第二批「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國優計劃」)試點大學,安排大學開辦課程培訓「國優教師」,期望提早散播創科「種子」。計劃公布後,本地社會和教育界議論紛紛,搶飯碗?文化差異?資歷認證?今期教育專題邀請不同代表,分享意見。

「國優計劃」的13間試點大學,遍布全國,港大和中大首次以本港高校身份參與其中,計劃主要鼓勵內地與香港研究生互相學習和交流,讓有志從事教育工作的內地研究生赴港修讀相關課程,特別是理工科研究生學位,如達指定要求及完成實習,資格等同本地認可師資培訓。

符合資格的畢業生,可在港任職中小學教師,預計首批學生最快於2025/26學年入學,2027/28學年有望執教鞭。「作為國際大都會,『門常開』是香港特色,由過去、現在到未來,我們也應保持這優勢。」身兼教育評議會主席和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的何漢權,舉手贊成該計劃把範圍擴展至兩間本地名牌大學。

「必須海納百川,歡迎任何人才入來,甚至『永續』下去。」何漢權教中史出身,熟悉中國文化,曾經擔任風采中學校長,教學經驗豐富,他強調:「當然,推行任何計劃,必須仔細規劃、切實執行、定期檢討、努力優化,政府官員要下點苦功,製造良性循環,特首政策組責無旁貸。」

要自強不要自我保護

不過,近年本港教育界受移民潮衝擊,適齡學童數字減少,有本地教師憂慮引入內地專才會被搶飯碗,何漢權認為杞人憂天:「我們一向敢於面對挑戰,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每一個人也需要自強不息,而非自我保護,就如歐美國家不會害怕外來移民爭飯碗。」

「又如近年港人北上消費,原因本港服務業態度不好,性價比出現差異,所以最重要維持質素。」何漢權語重心長地說:「我以前任職的學校招聘過內地教師,只要符合資格,為何不讓他們融入香港呢?無論舊香港人抑或新香港人,全部都是香港人。」

他重申內地教師同樣要具備對教學方法、課程文化、社群文化和資訊科技的知識,更應擁有使命感和視野,嚮往香港生活模式。「雖然本港不缺創科人才,也要保持進步,創科人才更要有人文精神,皆因科技進步,無非讓人類生活更美好。」

的而且確,由「光纖之父」高錕,到被科大破格取錄的「星之子」陳易希,再到由哈佛大學回流的港產科研精英傅凱駿,印證小城從來不缺創科人才。

早有學校聘內地教師

人類進入AI新時代,教育隨時代而變,特首李家超早前表示,由中小學推動STEAM教育,目標是35%大學生修讀相關學科。

何漢權補充:「我們要珍惜香港美好一面,改善不足,培育學生要有香港情懷、國家觀念和世界視野。」

「國優計劃」是否百利而無一害?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笑言:「感覺相當遙遠,始終未有課程和畢業生。反而有其他大學向我反映,為什麼只是港大、中大有這機會,他們沒有?」

他認為,計劃為本港中小學引進STEAM教學人才,專注培養科學科研究生為中小學教師,改善小學以文科出身教師為主的局面,增加STEAM教育質素,長遠來說定必有利香港教育發展。

談到有些人憂慮的僧多粥少搶飯碗問題,身兼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校長的朱國強,與何漢權看法相似:「小學常識科分拆科學科及人文科,日後理科師資需求更大,現時校內有大約六七名教師為內地畢業生,主要教授中英數三科。他們來香港修讀碩士課程,然後獲聘用為合約老師,再進修PGDE(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成為正式老師。」

事實是就算沒有「國優計劃」,部分中小學亦有聘請內地的老師,填補教席空缺。對於內地教師會否不諳廣東話,朱國強大派定心丸:「語言是面試的其中一部分,除非專教普通話,否則來自內地的教師必須具備廣東話能力,畢竟要跟本地學生和家長溝通。」

對於參與「國優計劃」,港大透過電郵回應,表示有幸參與其中,按現階段安排,學院兩個現有課程—教育學碩士(Master of Education)及學位教師教育文憑,將開放予國優計劃的學生申請報讀。學院將會按照既定評估機制及標準甄選學生,確保錄取人士的學術資歷及語言能力符合要求。

上述兩個課程均以英語授課,而修讀學位教師教育文憑的學生,需要按課程要求到香港的學校實習,通過相關考核後,方能畢業,取得本地認可教師資格。

中大同樣透過電郵回覆查詢,表示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合作,計劃開設為期兩年,專為「國優計劃」而設的碩士學位課程:「課程於2025年初招生,惟現時仍有待大學審批。學生將在中大校園及中大(深圳)校區上課,並於深圳及其他廣東地區的內地學校進行教學實習。成功完成課程後,畢業生將可獲豁免考試,直接申請內地教師資格。」

學者憂師生精神健康

話雖如此,近年留港內地學生的假學歷、假成績等負面新聞,難免令人憂慮內地受訓老師的質素,加上中港文化差異,有家長擔心他們的教學模式是否適合本港學生。

「乍聽計劃名字,如果我現在仍然教書,一樣嚇到鼻哥窿都冇肉,哈哈!」人稱Ben Sir的粵語語言學學者歐陽偉豪,擁有30年教學經驗,任教小學也有八九年。

「我們當年教書,沒太多內地教師,時移世易,看看近年本地大學愈來愈多內地生,顯見避無可避。」Ben Sir理性分析:「內地學生由幼稚園開始接觸STEM或STEAM,但香港在小學開始,故計劃以創科為主,方向上大致正確,問題是STEAM在今日制度內仍被視為課外活動,而非核心課程。」

「將來,人類很容易會被AI取代,教學上如何做到跨學科思維是迫在眉睫,生物跨物理、文科跨理科,諸如此類,才能為迎接新時代做好準備。」思考兩秒,Ben Sir再解釋:「當下,首要疏導現有老師的精神健康,學生有壓力,老師也有壓力。」

他認為,家長不必憂心普通話教學,反而應加深對創科的了解,「有別於我們當年,新生代接觸普通話多了,就算內地教師講普通話也不成問題,至於培養批判思維,家長本來就需負責,不應依賴學校一兩位老師;家長要明白,創科需要理性分析的頭腦,再加上無窮創意。」

中港薪酬差距是吸引內地老師南下原因之一,然而Ben Sir直言本港教育魅力猶在,才會吸引各地人才湧入。「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相當容易被取代,反而獨一無二的教育是香港寶庫,看看傳統名校的獨特校風,歷來出產數之不盡的精英;由石器時代到今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放諸四海皆準,每個人都要明白競爭來自全球,包括內地。」

他感嘆內地創科發展迅速,本地明顯不如:「過了一條河,你會見到機械人沖咖啡、無人機送外賣,香港需要努力追上去。」

撰文: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 鼓勵學生衝出北區 突破界限

下一篇聖若瑟書院狀元舊生校長 郭迪民深刻體會St. Jo兄弟情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