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3日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本港的樓梯舖「總有一間喺左近」,一般面積只有數十平方呎,以從事民生服務行業居多,包括配匙、水電、補鞋、鐘錶維修,甚至外幣找換,亦有小型零售如珠寶、手雕麻雀、衣履或生活雜貨等,視乎附近居民需要,像工業大廈的樓梯舖多為水電工程;鍾智豪解釋,該些小舖形狀並不四正,主要是靈活運用樓梯底的狹窄空間,且兼用私人和公共空間,界線模糊曖昧,一面望向居民上樓通道,一面望街。
對於外界往往認定樓梯舖涉「霸地」,他謂僅屬個別例子,樓梯底空間更多是租舖和頂讓,尤其後者多帶有民間合約(非政府認受性文件),有約定俗成和居民共識,「以前香港好講鄰里間守望相助嘅意識,你信得過嗰個人,就可以將個樓梯底租畀佢。」
事實上,很多店主兼任多重身份,由於可留意有無陌生人進入大廈,類似半個「社區保安」角色,部分店主亦是樓上住客,故鍾智豪認為,若外界對社區理解不足,以為樓梯舖只屬非法霸佔,就會錯失理解社區的機會。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留住港產名物 體現前人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