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2月20日

獨眼

政府變招推基層醫療藍圖 防疾為本
家庭醫生長期跟進 提供資助治慢性病

人口老化,連帶「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亦隨之增加,政府預計十多年後,香港慢性病患者由目前220萬人升至300萬人,即每3人有1名患者,若他們「一窩蜂」湧到公營醫療求診,勢必癱瘓醫療體系。為防患未然,政府冀扭轉「重治療、輕預防」的現況,將焦點從治療轉向預防。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昨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下稱藍圖),希望令港人「長啲命,更要遲啲病」;各界對藍圖普遍歡迎。

盧寵茂昨在記者會上稱,目前到急症室求診的人士超過一半是半緊急或非緊急,只有23%有固定家庭醫生,數字偏低,故推行「一人一家庭醫生」,希望加強家庭醫生的角色,減輕病者對公立醫院或專科的依賴。醫衞局發言人形容,今次是本港30年來醫療系統的重大改革。

篩查高血壓糖尿 明年啟動

《藍圖》以預防入手,希望做到疾病「早發現,早治療」,最快明年中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配合「一人一家庭醫生」,透過資助向45歲或以上過肥人士進行糖尿病及高血壓篩查,若發現有慢性病會轉地區康健中心跟進,當中有護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協助患者改善生活習慣,以穩定病情。

萬一病情惡化,家庭醫生可轉介患者到專科及公立醫院;待情況穩定,患者可返回社區家庭醫生繼續監察及跟進。換言之,病人與家庭醫生的關係,並非一次單純求醫便算,而是長期跟進患者個案。

另外,普通科門診定位亦有改變,會優先照顧低收入家庭及貧困長者。當局同時成立負責決策、分配資源及制定準則的「基層醫療署」,希望藉此監測市民健康,亦成立「策略採購統籌署」。

建立一站式平台 整合數據

在整合數據方面,當局希望建立一站式醫療服務電子平台,推廣「醫健通」作為個人健康戶口;當局亦會加強基層醫療服務訓練,在基層醫療名冊下制定培訓要求,逐步加強中醫師、社區藥劑師等專職醫療人員,為市民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的角色。

醫衞局副局長李夏茵說:「普通科門診仍是我哋安全網,市民如要去睇醫生仍然可以。不過如果市民想多個選擇,想參加共同治理計劃,可以喺《(基層醫療)名冊》內搵一名家庭醫生。我唔係想分走現有(普通科門診)病人,而係想早點找到唔知自己係病人嘅人。」現時本港約有1.5萬名醫生,《基層醫療名冊》內只有約2600名,她相信計劃推出後會有更多醫生加入。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成員梁卓偉分析謂,根據2019/20年度普通科門診服務數據,有三分之二使用者患糖尿病或高血壓,當中77%並非草根階層,有能力於資助下轉用私營醫療服務。他相信市民參與「共同治理計劃」所支付的醫療費用,與在公營醫療系統接受相同服務的差價不會太大。

醫管局揚言會全力配合政府推動基層醫療,以應對人口老化、慢性病日益普遍及醫療服務需求大增帶來的挑戰。主席范鴻齡稱,《藍圖》有助提升以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

減長者入院風險 各界歡迎

各界大多對《藍圖》普遍歡迎,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矢言會善用地區資源,配合政府基層醫療政策服務市民。

身兼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委員的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黃仰山引述學院研究提到,本港60歲或以上長者之中,約65%有長期病患,當中三分之一患兩種或以上慢性病;若他們得到家庭醫生定期服務,入院風險可減23%;市民以往不了解家庭醫生角色,導致非緊急個案湧醫院急症室。他認為透過地區康健中心及非政府機構,可及早篩查出長期病患轉介治療。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