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3日
很多人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愛看粵劇,其實粉絲中不乏本地年輕人,我蕭穎芝(Pamela)就是一例,小學開始沉迷大戲和音樂,後分別涉獵鋼琴、柳琴、琵琶、三弦等樂器,不敢說樣樣皆精,惟全都喜歡;畢業後把這兩大興趣變成事業,成為粵曲粵劇伴奏家,藉着樂聲襯托故事,令觀眾更投入欣賞。
我非來自音樂家庭,因爸爸是音響發燒友,小時候常聽他在家中播碟,種類廣闊,從古典到流行,連非洲民族樂都有,逐漸培養出我在這方面的興趣,先是學鋼琴,常跟同樣學琴的表兄妹「四手聯彈」,或與吹長笛的表妹合奏;讀小學時,副校長醉心粵曲,在校內開設興趣班,我跟妹妹參加,由「任白」(任劍輝與白雪仙)的《帝女花》聽起,「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愈聽愈入耳。
畢業後「封口」 專注演奏
上了中學,我開始兼學柳琴,純粹貪其名字雅致,初時只知它屬「細啲嘅琵琶」,結果接觸後極速愛上;中學畢業後憑着不俗的柳琴造詣,成功考入香港藝術學院戲曲學院音樂科,始發現心儀的粵劇伴奏領域原來多是靠琵琶而不用柳琴,於是轉攻前者;兩種樂器相差無幾,琵琶體積較大,要「用多啲手指去彈」,幸好一理通、百理明,倒也不難掌握。
鋼琴、柳琴與琵琶「三管齊下」,熱愛音樂的我還嫌不夠,大學決定副修三弦;對我來說,這些彈撥類樂器的聲音都很動聽,演奏動作有型有款。
三弦在港相對冷門,初時向人提及亦無人知道它是什麼,其實三弦是由公元前200多年的秦代「弦」發展而來,音色較沉,又名「弦子」,在民間說唱音樂中屬主要伴奏樂器之一,常用作加強節奏效果,獨奏也極富特色。
除了樂曲,我初時亦曾經試啼聲,主要是粵劇對唱,入讀香港藝術學院後則改試獨唱,可是慢慢發現自己對樂器興趣比較濃,在2017年畢業後決定「封口」專注演奏,跟隨師兄師姐踏入戲行,擔任粵曲粵劇伴奏,除在劇院表演,不時參與戶外戲棚演出,日曬雨淋;一齣粵劇動輒做3、4個鐘,試過大熱天時在澳門密封戲棚工作,焗到混混沌沌幾乎中暑,咬緊牙關死頂。
由於我本身愛看粵劇,每次演出感覺像睇戲,不會太有開工心態;有人或覺「做來做去嗰幾套」,然而不同演員各有其演繹方式,往往能擦出新火花,個人最愛劇目是《蝶影紅梨記》與《再世紅梅記》;粵劇觀眾一般較年長,看戲時更投入,現場氣氛一流,加上從業員圈子不大,來來去去同一班人,有時一台戲演幾日,跟圈中朋友朝夕相對都幾開心。
用心工作 願走得更遠
大概是由細聽到大的緣故,粵劇對我永遠有份親切感,旋律吸引又悅耳,我很感恩能參與其中,一直彈奏喜歡的樂曲;劇目通常很有故事性,身為幕後演奏的我,角色是要錦上添花,把故事更好地襯托出來,未來會繼續努力做好這份心愛工作,在這條路能走得更遠。
採訪、撰文:許鎮邦
攝影:黃俊耀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線上表演為疫境打氣 |
上一篇: | 何栢良指被虐童早救不會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