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0月29日

金箴 金針集

富於中國香港特色的限聚邏輯

「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叫邏輯,一種叫中國邏輯。」著名作家韓寒的金句,相信大家不太陌生。可能由於香港已經進入「二次回歸」的融合階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濡以沫,特區政府的官場邏輯愈來愈傾向於中國邏輯。

何以見得官場邏輯與別不同?施展渾身解數將之演繹出來的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她前日宣布自本周五起放寬若干防疫措施,包括食肆每枱人數由現時4人上限增至6人,酒吧每桌由2人增至4人,堂食可延長至凌晨2時,入座率由可容納人數的五成提升至七成半。更早之前,陳局長已容許本地旅行團人數上限為30人,婚禮及會議人數增至50人。奇則奇在,限聚令由始至終維持4人不變。

智商稍為正常的地球人一見到這組數字,很自然就會產生疑問,為什麼吃飯可以6人,但聚集不准超過4人?為什麼參加本地旅行團可以30人、參加婚禮50人,但聚集又不准超過4人?

以吃飯為例,6人同枱用膳沒問題,不過,聚集一起在食肆門外等位可以嗎?吃飽飽掃着肚皮一起離開會否食多一張告票?如果要避免犯法,就不可以齊進齊退,可能要像偷情男女那樣前後腳來,再逐個逐個鬼鬼祟祟走。

防疫固然重要,但對於這種莫名其妙的措施,小市民搲爆頭,連專家也想不通。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認為,食肆每枱上限與限聚令人數應該一致,以免令市民混亂。他又說,專家與政府開會時只會談及原則,由官員落實細節,這次放寬人數與專家無關。

人人都見到邏輯不一致,偏偏陳肇始拒絕承認。這位局長在電台節目中解釋,食肆等等指明場所須符合一定防疫要求,例如量度體溫,且有管理者,感染風險較可控,而戶外的群眾聚集較難控制風險。她還強調,執法人員會講道理,只要食客不是長時間在街上聚集,便不會觸犯法律。

在凡塵裏如此這般的限聚邏輯,解得通嗎?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講得一針見血,他認為政府再放寬措施前,未能提供科學數據支持;又指當局對室內和室外限聚人數不一致,已不是第一次,在7月疫情再爆發前,室外最多只准8人聚集,但食肆則無上限,他相信除政府外,其他人無法解釋。

有人嘗試從另一角度猜度政府是想打壓集會自由而拒絕放寬4人限聚令,可是這種說法必定被特首林鄭月娥嗤之以鼻和一笑置之。

既然除政府外,其他人無法理解,那麼反映香港官場真的愈來愈中國化,用的是中國邏輯而不是其他人的邏輯。也許應該說得精準一點,這是富於中國香港特色的限聚邏輯,只准6人除口罩吃飯,不許4人戴口罩聚集。

陳肇始讓大家知道,香港「二次回歸」取得階段性成績,特首成為稱職的市長。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