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2日
語言往往是少數族裔融入社會的一大障礙。有調查發現,非華語高中學生的中文水平不及本地小一生,應考小一程度的閱讀及寫作考卷平均分不及格,冀喚起更多港人關注少數族裔人士的學習問題,並促政府設立第二語言中文課程。
明愛九龍社區中心早前委託浸大進行研究,邀請411名就讀新高中課程的中五及中六級非華語學生進行測驗,分為兩部分,學生需要分別應考教育局第五輯《小一學科測驗》中文科的聆聽、閱讀及寫作卷,以及由研究團隊編製的小一程度閱讀測卷。
寫作最弱 聆聽較高分
研究結果發現,在教育局測卷中,非華語學生在寫作卷的表現最差,平均得分為29.1分,若以常模表作比對,成績較76.4%的本地小一生為低 ;其次為閱讀卷,平均分為39分;而聆聽卷則表現較好,平均分有56.2分。至於團隊編製測卷中,非華語學生平均分僅58分,團隊邀請39名本地小二生應考該卷作比較,結果其平均分達95.8分,相差甚遠。是次研究結果可見,大部分接受測試的非華語高中學生,其中文水平仍遠遠未能與本地小學生並肩,更遑論與同級本地學生比較。
團體促檢討設適合課程
目前,非華語學生可以透過「普通中學教育文憑」(GCSE)或「普通教育文憑」(GCE)、「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IGCSE),以及應用學習中文成績作為其中國語文成績,以符合各大高等教育院校的最低入學要求。
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前副教授范國指出,有48名參與測試的學生在GCSE取得A*,當中近四成接受教育局小一學科測驗時,得分卻低於60分,最低分者更只得13.3分,表現不符預期。
他解釋,由於GCSE的考卷較簡淺,以閱讀卷為例,當中大部分為英文問題,考生亦可以英文作答,故即使非華語學生中文水平不理想,也可取得佳績。團隊認為,學生可以應考GCSE試,或會減低他們學習中文的動力,產生倒流效應,促政府立刻檢討相關安排,並設立適合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課程及相關教學團隊。
事實上,特區政府在2014/2015學年起,已在小學和中學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原意是協助非華語學生學好中文,銜接主流課堂。然而,該措施已推行近5年,成效未如人意,申訴專員公署今年初曾建議局方適時及定期檢討成效,惟相關檢討依然未見。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菲女居港11年 只識70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