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9日
現在大熱天時,暑氣難耐,很難想像沒有冷氣的時代,人們抗炎抵熱的苦況。目前香港的冷氣供應,可算極之普遍,過往許多沒有裝設冷氣的舊宅小舖,固多已有此裝備;甚至以往的大牌檔,本是無攔無阻的開放經營模式,也多已加添空調設施,連橫街窄巷中簡陋的理髮店,亦同樣添設冷氣機。這類原本空無間隔的檔口或店舖,難以加添圍牆避免冷氣外洩,倒也佩服該等店主竟懂得利用條形膠片垂掛在外圍,便可作保存冷氣之用。
這樣以膠片封鎖冷氣的形式,可算是門窗的一種,但它的周邊欠缺一個實體堅固的門框,甚至是「門」的本身亦是輕盈及可變形的膠片,與一般正規的門自然大有分別,或許類似貧瘠地區以及古時鄉間出現的「蓬門」,唐詩中「蓬門未識綺羅香」、「蓬門今始為君開」等所謂「蓬門」,應該也是沒有堅固門框以及原塊的門板吧。
無論是現今阻隔冷氣的「膠片門」,還是古代簡陋的「蓬門」,它們的共同點都是門框不明確,而門的封閉程度亦差。若使有朝一日,這「門」的作用需要提高,則「門」的本身固要改用硬木板甚或鋼鐵,門框更要重新訂定確切位置及加固才算及格。這樣的觀察與思考,不期然令筆者聯想到測量舊地界所遇到的問題,正好以這種門框的情況作為比喻和解說。
且看新界百年前的丈量約份圖,內裏每一地段好似一道「蓬門」,周邊田基作為地界辨認之物,只是粗略而不規則的阡陌小徑,等於不明確的門框。當時農耕生活對此仍可接受,未見產生界線問題,就等於「蓬門」只是由茅草或竹枝構成的脆弱門框,居者也安貧如故。
後期新界急速發展,農耕生活變為都市化,地段再不見有耕種,改而變成洋房住宅,出入由汽車代步,阡陌小徑頓失其功能,地界之粗略性亦再不為人接受。這種改變,正似「蓬門」不再合用,而木門鐵閘等才是人所追求。這一來,原本脆弱的門框自必要加固,亦即作為原地界的田基,須要重訂至較高精準度一樣。
至此問題來了,舊門框既是粗略,改換之時,應以哪一線條為根據?這必然帶有主觀成份,闊窄一些、移位少許,是否絕不容許?事實上,「蓬門」的外框既無憑依,則重訂的門框位置又何來標準?只不過,一旦新木門或鐵閘已成,門框自也豎立,則建設已成定局,再難改動。這正似重測舊界,原本田基應有頗多虛位,讓人畫作新地界以備發展,未測定之時本有商討之處;一旦作實,從而衍生為現場建設發展,任何改動再也難從。這道理本來顯淺不過,惟只講地界可能流於專業,難以引起想像,故以這門框理論作比喻,或許更為形象化,令人容易明白。
然而這門框的比喻,只方便於說明為何重訂舊界必須提高精準度,但地界還有另一重要特色,不是看着門框便可理解。這特色乃是地界屬於相鄰地段共享之物,除了孤島形式的地段外,所有地段都必與另一地段貼鄰,是則某一地界由粗略改為精幼,自必影響多於一幅地段,這就有異於一個門框的改動並無如此牽連現象。
其實所謂孤島形式地段,何嘗不是被政府地所包圍,而政府地亦應視作「政府地段」,屬於廣大市民所享有,任何一條地界可說沒有例外地為兩鄰地段的共界,當其粗略性需要提高時,它的新形貌必須獲得人們共識,妥為記錄,才算功德圓滿。惟現制度因為欠缺法例支援,使重訂的精準地界,無法正式取代粗略的舊界,好比新豎立的門框仍然被視作「蓬門」而不為大眾所認受。
梁守肫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駱克道全幢甲廈傳500萬洽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