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14日

劉勵超 天圓地方

商民齊助紓房困

香港樓價高,屋租貴,普羅大眾尤其是年輕人可負擔得起的房屋奇缺,被特區政府視為這5個月來社會持續動亂的一個深層原因。事實上,任何大都市的政府對市民住屋問題都不能掉以輕心。不過如果單靠政府力量應付不來,公民社會和商界為了社會穩定、和諧及有序發展,可否助政府一臂之力呢?

先看外國這方面的發展。美國三藩市灣區近年房屋問題變得非常嚴峻,樓價與房租之高為全美之冠,原來跟美國的資訊科技和社交媒體平台企業有關。由於該等企業進駐加州矽谷及三藩市灣區一帶,引來大量外地員工帶動該區房屋需求;加上他們薪酬高,願出高價租買房子,促使樓價節節攀升,收入加幅被樓價升幅遠遠拋離的市民被迫街頭露宿。未知是真心回饋社會、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抑或是基於其他商業和政治考慮,今年年初以來,手執全球資訊科技及社交媒體平台牛耳的幾間美國公司,先後宣布一連串措施協助地方政府,紓緩這些企業總部所在地區的房屋問題。

先是微軟提供5億美元資助無家可歸者和推動興建可負擔房屋。谷歌更出錢又出地,捐出市值7.5億美元的土地興建2萬個住宅單位,讓不同收入階層市民居住。臉書也來湊高興,上月宣布提供10億美元資助和貸款,支持興建2萬個住宅單位。最近輪到蘋果推出25億美元的一籃子紓緩房困舉措,包括為興建低收入人士房屋的機構提供10億美元信用貸款、10億美元幫助首次置業者、捐出市值3億美元土地興建數千個屬可負擔程度的住宅單位、1.5億美元支持興建可負擔房屋,以及5000萬美元資助非牟利團體在矽谷幫助無家可歸者。

在香港,社會有意見歸咎內地來港人士要為本港房屋供求失衡負責,指既有內地來港置業者對私樓巿場造成壓力,而每天150名持單程證來港定居者主要成為社會基層,加重了公屋供應的負擔。這些指控有否誇大,有待政府和社會學家進行客觀、量化和科學化的研究。若指控屬實,社會是否還可以宏觀一點,評估這些內地人對香港社會和經濟整體的貢獻,抵消他們單在房屋範疇的負面影響?篇幅所限,這些問題暫且按下不表。

除了內地人被某些反中政客入罪,本地大發展商亦被指操控新建私人住宅市場、用取巧及不透明手法賣樓托市或推高樓價,以及囤積大量農地不加發展,加深可供發展土地短缺的危機等,政客和民間團體要求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發展商的土地興建公屋之聲高唱入雲。其實9年前已有發展商如同今天的谷歌和蘋果,發財立品破天荒捐出農地。當年發展商原本屬意政府興建公屋,可惜因各種原因未能成事,最終改由社福機構興建青年宿舍和安老院舍。更可惜的是捐地一舉只是曇花一現,相隔9年,才有另一地產商宣布有意捐出估值近34億元、總面積達300萬方呎農地(估計約佔該地產商農地儲備的17%),讓政府興建公屋及非牟利機構發展社區房屋,最終能否成事,還視乎很多不明朗因素。

至於公民社會參與以基層市民為對象的房屋建設工作,有如滄海一粟。美國有不少非牟利團體以基金形式為經濟有困難市民提供可負擔房屋,但在香港,除了房屋協會及半世紀前幾位華人銀行家成立非牟利機構興建公屋式的大坑西新邨外,數十年來並沒有其他民間團體參與發展資助房屋,跟社福機構在醫療、教育、護老、家庭服務等民生範疇積極分擔政府工作有天淵之別。9年前成立的社企「要有光」,多年來都是「單打獨鬥」提供社區房屋,直至去年政府邀請社會服務聯會參與過渡房屋計劃,這個形勢才改變。有政客批評政府企圖在公共房屋建設方面卸責,筆者不認同,我們不是常說眾志成城、集腋成裘、人多好辦事嗎?

劉勵超_地政總署前署長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