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上周召開,環球投資市場最為關注「新常態」一詞,投資者該如何演繹、如何部署?「新常態」更帶出一個更為重要的主題—— 「習近平經濟學」。
參考紀錄,今年5月,「新常態」一詞首次出現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的表述之中。
當時,習近平說:「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範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採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
今年6月13日,習近平首次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身份主持召開會議。其實,那已經是他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第六次會議,只不過那是第一次被正式公開報道。除此重任之外,他還分別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網絡安全和訊息化領導小組、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的組長,以上三個小組均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新成立的,大家必須更為關注習總的思路。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立於1980年,取代了當時的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之後歷任總書記均兼任過小組組長,由習近平總書記兼任,其實並非創新,不過公開報道則有着不同的意義,體現新的主導力量。由此看來,「習近平經濟學」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內地有着眾多的論點及分析,讀者不妨參考當中的六大思路 ︰
發掘問題 倒迫改革
從「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是思索中國經濟改革問題的根本。「事實」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根基。「從目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就是從實際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現實中,發掘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問題,如他所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
直接面對現實,針對問題,乃解決問題的基礎。先發掘問題,再尋找解決方案,以倒迫方式,能加強經濟改革外部壓力和內在動力的協調,務實地推動經濟改革的進程。改革是由問題倒迫而產生,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革得以深化,這也是習近平經濟學的特色,為投資市場需要熟悉的改變。
以古鑒今 深化實踐
習近平曾多次提到,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的歷程,就能更深入認識當中過往政策的必然性及重要性,從中更能把握改革開放的力度,進行深化改革的重責。
以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為例,以往在十五大中提出了「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在十六大中提出了「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十七大中提出了「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十八大中提出了「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從這歷史趨勢可見,領導層對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認識正不斷加深,不斷優化。當中的結論認證了政府和市場關係的進一步調整,這對全面深化改革極為重要。經濟學是一門涉及歷史的科學,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結合的科學,也是習近平經濟學的要素。
制度、體制及機制相輔相成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經濟體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牽引和帶領作用。習總書記曾強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須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力,必須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令到各方面的改革都能產生整體協同效應,向前邁進,而非各自為政、事倍功半。
目前,領導層正檢視着該如何體現和堅持公有制主體的地位,對經濟制度如何有效率地運作,亦進行深入探索。在未來經濟體制與經濟機制的改革方向,主導思維有三點:一、在功能定位方面,要明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均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二、在產權保護上,要明確提出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而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三、在政策待遇上,要強調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這些也是習近平經濟學所重視的要項。
改善生態 發展生產力
自十八大後,習總曾多次強調,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的基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全面發展。在對生態文明建設等的部署中,必須平衡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確立保護生態環境就等同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新思維。
習近平提出的「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及「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的論點,乃其經濟學的重心。在「三個進一步解放」中,強調進一步解放思想是前提,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必須把握將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更能在競爭中贏取優勢。
市場經濟理論新探索
在經濟改革方向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不斷演進,宏觀調控機制正不斷完善,推動經濟將能更具效率、更加公平、以供未來持續的發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問題上,習近平認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具備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化程度亦已提升,政府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及控制能力亦不斷加強。在未來,宏觀調控體系將變得更為健全,同時也需要加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然而,內地經濟體制改革尚未完成,改革潛力目前難以全面發揮。
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問題上,同樣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強調,必須令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當中涉及不少經濟體制改革的範疇,難免會影響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領域。為了令到全方位體制改革更完善,市場化的經濟體制將成為發展方向,而體制中其他相關環節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新要求及新挑戰。
打破「唯GDP論」慣性思維
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探索,是各界一直關注的問題。如何在改革、創新和穩中求進之間平衡,充滿挑戰。中國經濟存在過去積存多年的頑疾,也有現在和未來要面對的挑戰,我們需要一種經濟的新常態。
全面把握和準確判斷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是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前提。中國經濟運作正進入增長速度轉慢的適應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以及應對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這「三期」齊下,各種矛盾和問題縱橫交錯地出現。國家正堅持「底線」思維,應對各種新挑戰的準備工作。同時,亦要打破以往的「唯GDP論」、走出高速增長的「糾結」。目前,為了要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讓經濟運行重回合理區間,必須以新方式及調結構作為整體目標,推動創新發展能力、提升產業競爭力、帶動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作為最基本的措施。建立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經濟發展態勢,真正形成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常態」,這也是目前習近平經濟學的重點戰略思維。
最後,筆者作為香港證券及投資學會專業教育委員,希望與讀者分享學會將於2015年1月22日(星期四)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商業操守論壇」,推廣金融服務業界的商業操守和誠信,為在香港舉行國際金融周的一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www.hksi.org/BEF2015。
作者為資深投資銀行家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日本太陽飲品三招擴張巿場 |
上一篇: | 借鑑美國QE降融資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