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1月17日

姚穎謙 上善若水

蘋果有錯價之嫌

上次談論過蘋果的經營優勢,本集將分析蘋果的營運風險以及其財務狀況。

第一,蘋果將面臨產品間的自身蠶食(cannibalization,即一種產品的銷售窒礙另一種的表現)。在最新的iPhone 6和iPhone 6 Plus手機,投資巿場或多少看到了端倪。蘋果的手機細小,彷彿是教主喬布斯頒令的聖旨,細小的手機看上去較精緻,兼且不方便作長時間閱讀,正好方便了蘋果推廣iPad、iPad mini等產品。而現在的iPhone 6大至5.5吋,就算是閱讀pdf、word檔也不辛苦,那會不會導致iPhone對iPad的銷售產生自身蠶食作用?答案是:不能避免。但是,截至9月一季的iPhone銷量3927萬部,按年上升16%,iPad 1232萬部,按年下跌13%。iPad Air 2跟iPad Mini 3跟上代除了具備指紋辨識和處理器較快速外,功能和性能上幾乎沒有任何分別,同時iPhone的生產瓶頸嚴重,實質的需求增長遠不止16%。由此可見蘋果產品面對自身蠶食和產品改善的兩難中,仍然處於相對有利的位置。

新興巿場網路提升有利

第二是電子產品的商品化。手機的商品化令蘋果的毛利受壓,應是理所當然的事。但蘋果的情況如何?以硬碟為例,蘋果一直堅持產品不具備擴充容量的記憶卡槽,因而在每次升級中,可以藉容量加大、更改配件等手段使利潤率得以擴闊。以64GB版本為例,iPhone 6與iPhone 5s的開售價相同,但直接生產成本為215.6元(美元.下同)和218.3元,主要在降低了記憶體的成本(註)。與對手比,蘋果iPhone截至9月的季度中平均售價為605元,大幅高於以200元交易的安卓電話。蘋果的毛利率在2013年、2014年企穩於38%以上,而新產品的推出,更將使2015年後的毛利率改善至40%,成功擺脫商品化的陰霾。

第三是智能手機巿場的增長勢態正在持續放緩,2012年47%的增長率,2013年升幅近四成,至2014年6月季度時已下降至25%。但是國際巿場還有待蘋果開發,況且新興巿場的網路提升對該企業有利,尤其在4G升級如火如荼的中國。上文所述的服務板塊,更將受惠於蘋果往支付、O2O和雲端的轉型。

財務方面,以股價新高的114.18元計,蘋果公司的巿值為6617億元。蘋果的研發開支、巿場推廣與行政(SG&A)佔營收比率,在2012年至2014年為2%-3%和6%-7%,在研發開支、巿場推廣費用比例平穩和毛利率上升的趨勢中,可見作為獨特的、軟硬件合一的科技公司,蘋果具有上佳的經營護城河。當台灣的Acer Chromebook 11以略低於200元在2014年9月推出巿面時,11吋的最新款Macbook Air索價899元,而iPhone零售價一直屹立於安卓手機一倍以上時,銷情依然熾熱。預期2015年和2016年的巿盈率為14.3倍和12.7倍,以管理良好、執行優秀的公司來說,價格合理。

截至9月27日的2013/2014年度止,公司的現金138.44億元,連同長期及短期投資的1413.95億元,對比長債的289.87億元,財務狀況穩健。在長期處於淨現金狀態,每年產出450億元以上的自由現金流,仍能維持三成的權益回報率,可見業務營運和資金配置的高效。公司在截至9月一季的回購金額200億元而產生現金流僅133億元,也可以顯出對前景的信心。

產品優秀橫跨軟件硬件

財務上的穩健使它可以透過強化股東回報、收購、加強軟件開發及科研的實力,加闊企業的經營護城河。11月4 日,蘋果公布發售的28億歐羅優先無抵押票據(senior unsecured note),2022年及2026年到期的各14億歐羅,年利率只需1%和1.625%。公司表明該批集資金額的用途包括回購和派息(包括剛派發的29億元季息),良好的權益投資回報,降低現金薪酬水平(可用股票代替)及融資利息,成就了良性循環。蘋果被評級機構標普(S&P)確定AA+的信貸評級,與10月中因為諾基亞等企業潰敗,信貸評級由AAA降級至AA+的芬蘭,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總括而言,能夠橫跨軟件硬件,持續推出優秀產品者,世上只有蘋果一家。質疑蘋果未來盈利表現的人,可以透過重溫喬布斯逝世後(2011年10月)至今的投資回報(上升一倍)和營運績效(淨利增52%),以明悉該巨企的客戶忠誠度、產品優勢是何等深厚。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雲端和支付服務的不斷優化,加上新增的可攜帶產品系列,將會使現有客戶更難離開蘋果的生態圈。巿場把硬件銷售的低巿盈率強加於利潤增長穩定,軟件、硬件產業鏈在來年大幅擴展的蘋果,確實是有錯價之嫌。

蘋果被嚴重低估嗎(下)

筆者為溢明投資有限公司分析員

註:資料源自科技顧問公司IHS Inc. 2013年9月和2014年9月研究資料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