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筆者早前提到由於內地放寬一孩政策後,嬰孩產業備受私募注視,今次本欄將探討私募投資國際學前教育的機遇與風險。
由於內地一二線城市的外派人員不斷增加,他們對子女優質的學前教育服務需求強勁;另外,政府優惠政策鼓勵私營教育發展,也助長了這個市場的發展。
雖然去年政府鼓勵私營教育在內地發展,但與香港政府對本地學前教育推行教育學券計劃有別,是向家長提供實質學費資助,內地的學前教育80%為私營,政府補助政策還沒有實際落實。
由於內地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和特定教育課程屬限制投資的領域,以私營為主的學齡前教育為私募投資帶來機遇。
利潤率高有融資需求
內地公立的學前教育平均每年學費2650元人民幣,而雙語的國際學前教育學費為每年11萬至12萬元人民幣。學費通常在學期開始之前,也就是每年的3月或9月繳付,現金流充足。國際學校的行業利潤率大概在25%左右,同時國際學前教育的入行門檻較高。對於高品質雙語的學前教育機構,需要足夠的資金聘請國際認證的幼師團隊,以及依附高檔住宅配套小區的地理位置。私募基金似乎看到潛在投資機會。
早前,紀源資本、和通國際、銀瑞達投資了2000萬美元於內地最大的學前教育紅黃藍教育。無獨有偶,紅杉資本也投資了新加坡學前教育機構伊頓教育,以及目前正在赴港上市的楓葉國際學校。另外,智基創投、德同資本、華威國際投資800萬美元於智睿集團。
政策風險不可小覷
雖然行業需求和回報率顯而易見,但是投資風險也不可小覷。首先,受到政策大力扶持和鼓勵的是普及型幼兒園而非精英教育式的國際教育。各地政府也都在積極探討如何將學前教育正式納入公共服務體系;以及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減免租金、以獎代補、派駐公辦教師等民辦公助方式,引導和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及型服務。
另外,政府將傾向以很便宜的價格批地給非營利教育機構,而拿不到教育用地的高檔私營學校,以商業用地運行,成本會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
這類幼兒園為獲得相應的財稅優惠政策,可能會註冊為非營利機構,非營利機構的營業結餘不能向其股東分配,因為股東並不能通過經營非營利機構而直接獲利。這一特徵將直接影響到投資機構的退出方式。
留意產業鏈上下游環節
另一方面,幼兒園教育仍受國家政策控制,當地政府需要教育機構申請牌照才可以辦學,而很多二三線城市比如青島市,為了整頓民辦教育的質量,不再發放新牌照,使海外教育機構進駐變得非常困難。不得不想辦法收購已有牌照的教育機構,但願意接受投資的教育機構通常規模非常小,僅有兩三家,而且操作比較繁瑣。
事實上,與其一窩蜂扎堆投資學前教育,付出過高的溢價,不如放眼產業鏈的上下遊環節,例如連鎖學齡前培訓行業、早教中心、幼兒才藝啟蒙中心及幼師培訓中心。「國十條」中也提出要「完善學前教育師資培養培訓體系」、「3年內對1萬名幼兒園園長和骨幹教師進行國家級培訓」,以及「各地5年內對幼兒園園長和教師進行一輪全員專業培訓」。
政策的利好為相關產業都帶來了很多投資機會,其投資價值也有很多挖掘的空間。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安倍偷襲為議和 見習旨在救火 |
上一篇: | 亞太自貿區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