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1月11日

洪文正 經管錦言

未來10年資訊科技發展策略

香港產業單一化,年輕人缺乏社會流動機遇,競爭力日漸受到威脅。資訊科技是本港的重要基建,達至經濟多元發展,推動所有行業進步,令社會更均富、更公平。

希望日後創新科技局成立,能引入以下意見,制訂長遠計劃,提升香港競爭力。

1. 撇除傳統系統

香港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至今仍未普及,市民仍用支票付款,遞交表格時仍用傳真。政府部門亦多數仍在使用紙張。香港政府可借鑑愛沙尼亞,以提升工作效率。愛沙尼亞於1991年脫離蘇聯獨立時,只有少於一半人口擁有電話線,獨立後,自行發展IT系統;2007年,它已成為首個實行網上投票大選的國家。95%的愛沙尼亞市民在網上繳交年度納稅申報表,所需時間只是五分鐘。

筆者籌辦的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最佳學生發明獎,評判只使用IT系統評分。政府理應撇除滯後系統(Legacy Systems),發展新興技術。以身份證為例,除用來借還書籍外,還可記錄加密電子病歷,與流動電話融合,功能多元。

2. 建立IT國際視野

香港ICT普及,幾乎所有市民都在使用電話、電腦、SIM卡,甚至在聯合國世界訊息峰會移動大獎中亦屢次勝出,但優良ICT作品卻未能生產使用。本地擁有領導地位的行業仍是金融業。旅遊、銀行等行業的地位亦高於ICT。政府可多與歐洲、美國等已發展國家合作,參考他們的ICT系統,緊貼潮流。如現有的貿易發展局及投資香港(Invest HK)都可成為政府對外交流ICT的渠道。貿易發展局可與中國內地主要城市辦公室合作,宣傳香港ICT產品。投資香港則可向各國企業宣傳香港ICT,讓各國熟知香港ICT情況。

3. 有效管理IT預算和投資

現在政府投放於ICT的資源不夠,可參考美國大公司水平,設目標為每年GDP的8%。政府應帶頭制訂策略,提升效率。現有的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只提供建議,更佳做法是統籌所有政府部門使用IT系統。例如入境處在各部門中,使用的是最先進的科技,但其他政府部門ICT在應用上仍存在很大差異。此外,由於考慮回報,沒有很多香港公司大力投資新興ICT項目給政府及市民使用。政府應直接建立系統,亦可尋求大學協助,提出需求及應用大學科研ICT項目。

4. IT基礎設施及創新應用的配套

政府應利用現在流行的雲端,建立一個整合的資料貨倉(data warehouse),令各部門能共享資源,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部門間開會可選用視頻會議,文書往來亦大可不必打印文件,盡力實現及應用工作流程(Workflow)系統以加快及規範措施實行。

政府應成立獨立專責小組,建立應用全球新興科技的思維,並採取由高至低的應用模式,即首先於行政長官辦公室應用。這將令政府的回應及施政更迅速。行政長官亦應擔任科技政策委員會的主席,而委員會必須具有財政使用權、撥款功能,以及政策擬定權力。要改變舊有施政模式及配合香港的ICT發展,政府亦應同時建立容許錯誤的觀念及修訂ICT法律條例。政府也應定出清晰的資歷架構,以保障ICT日後發展。

5. 促進ICT在香港社會和商界發展

現時政府及商界仍在用15年前的電腦應用方式。學生只開始用少量的電子書。政府應在教育上推廣電子書包及其他新興科技,支援電子學習,如編寫程式等。並增加「科技轉移」為UGC 撥款及大學教授晉升其中一個考慮條件。

此外,現時全港只有約1.96萬個不太穩定的公共wifi熱點,在不影響商業公司運作下,5年內應實施全城100%免費wifi,同時提升速度。政府亦應在資訊科技採購開支中,預留20%優先購買本地研發科研,並豁免相關經驗要求。

6. 推廣IT於醫學範疇的應用

香港醫學優良全球聞名。近這20年,外科手術,無論研究還是手術儀器都有很大進步。現在的手術已可在不出血的情況下完成。這令手術更大機會成功,時間可縮短,而且可減低手術後遺症。上述所有醫學進步都是ICT的貢獻。因此,政府應大力推廣ICT於醫學的用途。以下是新興技術例子:醫生可以3D眼觀察3D影像,並運用機械臂,不需碰觸病人身體,適合施行需要在小空間活動的前列腺及婦科手術。

7. 培養社會創新科技風氣

香港創新科技風氣不夠好,從傳媒及市民對創科新聞反應可窺知一二。政府應從小學開始發掘及培養科技ICT人才,並將有潛質的人才給予更多支援,為他們提供全面的發展及支援機會。政府現時有資助科技公司,但卻沒有幫助科技投資公司。因此,政府應完善創新企業培育循環,包括科研、初創、孵化、加速、拓展、穩定企業,引入不同階段的投資者,如天使共創基金、綜合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及多率領業者一同作海外推廣,帶動社會創新科技風氣。

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