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
社交媒體現今大行其道,除了作社交聯絡外,自然也成為商界大小企業的推廣渠道。不過是否有想過,社交媒體在疾病防控,以至災難應變時,也可發揮重要作用?
今年年初,非洲西部開始出現伊波拉病毒感染個案,疫情至4、5月起開始迅速擴散至多個西非國家,至今已造成近5000人死亡。10月底時世界衞生組織宣布,尼日利亞已有42天未出現新病例,已脫離伊波拉疫區名單。尼日利亞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國,能夠在發現首宗感染個案後不足三個月即脫離疫區名單,醫護人員的努力自然是一大功勞,以針對公眾的防疫教育,亦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當中社交媒體更是功不可沒。
事實上,要有效防止疫情擴散,就得讓公眾盡快得悉防疫的資訊。此外,如伊波拉一類可快速傳播的疾病,如何以最短時間確認染病個案,加以隔離,並就其接觸層面作出適當的追蹤,就更為重要。在這兩方面,社交媒體和大數據分析,就可發揮重要作用。
非洲國家的互聯網滲透率仍然偏低,如一些國家尼日利亞,在其1.78億人口中就有超過1.3億流動電話用戶,5500萬互聯網用戶,而其中1100萬人登記了facebook戶口,這些都成為伊波拉防疫教育的有效渠道。例如Twitter戶口Ebola Alert,就是其中一個有效傳播防疫訊息,以至澄清謠言的主要社交媒體渠道。其戶口有逾7.2萬位關注者,每日有約24萬點擊。除了Twitter,Ebola Alert也有透過網站、facebook及電話熱線,將防疫訊息推而廣之,其網站單在8月就有400萬點擊。此外,亦有非牟利組織設計出流動電話應用程式,讓醫療人員可利用以減少滙報懷疑個案的時間,方便追蹤感染個案的接觸情況。
資訊記錄找出疫區位置
在災害應變方面,全球性的網上平台亦已確立。其中聯合國暨歐洲委員會全球災害警報與協調系統(Global Disaster Alert and Coordination System, GDACS),就被各國廣泛用作災後應對管理和資訊的平台。當重大災害發生時,GDACS會在網上提供即時資料,及各方協調救災資訊的工具。此外,自2011年起,歐洲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亦開始研究如果利用社交媒體,提供更多更快的有用資訊作為國際間救災之用。在疾病防控工作上,追蹤可能病患者,以及其接觸的人士,避免病毒再度擴散,是控制疫情的關鍵,也是一大挑戰。大數據(Big Data)的應用技術,在分析並追蹤傳染病個案時就更派上用場。例如非洲當地的電訊業界與國際衞生組織合作,透過流動通訊訊號,定位伊波拉疫區位置的方法。因為每次手機作語音通話時,都會產生通話資訊記錄(Call-data Records,CDR),記錄來電者和接收者號碼、通話時間、負責的訊號發射站等資料。有了這些資訊,就能推斷手機所在的大概位置,從而得出其移動模式。而經過分析當地居民的聚集位置和人口移動等資料,亦可以預測病毒散布狀況。醫療及疾病防治當局就可根據這些資料,了解疫情較為嚴重的區域,並計劃醫療救助的位置、安排最佳救助路線、調配醫療資源等。CDR曾被用以分析 2010年海地地震後爆發霍亂疫情時,人口移動的情況,以評估何處需要援助。
此外,加拿大的Bio Diaspora公司,以大數據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從而分析病毒擴散的途徑,得出「病毒地圖」,更可由此而作出風險評估,預測下一個可能爆發大規模感染的區域。衞生防護部門便可根據這些資料,採取防範措施並擬定預防策略。
病毒的傳染途徑,受多項因素影響,如人口移動、溫度與濕度變化、當地的健康管理系統等等。每一項因素的背後,都互相關連而構成不同影響,千絲萬縷而錯綜複雜,亦影響着疾病爆發機率。Bio Diaspora就根據這些數據分析,並建立有效的分析模型。
用大數據減經濟損失
這些大數據應用技術,除了大大協助防治疫情,更帶來商機。李嘉誠基金會旗下的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就成為唯一一家投資Bio Diaspora的創投基金。對社會而言,有效預防或控制傳染病,可令經濟損失大大減少。同時,社交媒體在災害應對方面和傳播預防訊息的功能,對私人企業的危機處理方案和業務持續營運計劃(Business Continuity Plan)亦有重要作用。舉凡公用事業、交通運輸、以至食物藥品等業務,在處理突發危機時,社交媒體平台可發揮收集和發布資訊的角色。分析的數據,亦有助處理在危機發生時的應對工作、資訊調配等。既有助提高透明度,亦提高危機處理工作的效率。
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北美LNG難當「美國隊長」 |
上一篇: | 美國退市後國際投資大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