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0月20日

姚穎謙 上善若水

富士與柯尼卡 受惠美滙攀升

隨着伊波拉病毒的蔓延,富士菲林(日本股票號碼:4901)的股價也起了變化。上周三,當美國疾病防護中心(CDC)證實伊波拉在美的第二宗個宗後,富士菲林最多上升了5%,至3533.5日圓。

但是,首兩名患者都是照料過同一位來自利比里亞的伊波拉病人鄧肯(Thomas Duncan)而感染的醫護人員,新個案患者與群眾接觸期間並沒有發燒、流血或嘔吐,並且所有與她接觸過的飛機乘客已被跟進和觀察,美國疫情應可有效控制。如是者,每當疫情有了轉機後,富士又順勢回落(如上周五跌5.9%);以「免費的買入期權」(free call option)對待富士的伊波拉概念,需要看該企業現時的股價定位。

爭相改善利潤水平

富士的業務眾多,以分類加總估值法(Sum-of-the-parts,SOTP)計算較能得出它的應有價值。倘若以巿場平均的企數倍數(EV/EBITDA)應用於富士文件(6倍)、醫療(10倍)、TAC膜(5倍)的業務上,再加上淨現金2615億日圓,則得出的巿值16040億日圓,相較現值16589億日圓(每股3223.50日圓計),巿價呈溢價狀態。缺乏了充裕的安全邊際,以伊波拉概念買入,容易使人蒙受損失,宜需謹慎。

除了富士菲林以外,柯尼卡美能達(Konica Minolta,股票號碼:4902)在近年也為了改善利潤水平而磨刀霍霍。早於2006年,Sony已全面收購了柯尼卡的相機業務(Sony根據此產品系列創立了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Sony α DSLR單鏡反光機組合),及至2013年10月,又退出硬盤玻璃受質(HDD glass substrate)業務,並鼓勵員工提早退休以精減人手。

以1050日圓計,柯尼卡巿值為5372億日圓,規模上只有富士不足三分之一,由菲林專家柯尼卡與光學巨頭美能達於2003年合併而成。佔營收最大比重(61%)的辦公室設備部門(office product)在首季的銷售值,僅微升4%至1268億日圓,日後將依賴增速可觀的優化印刷OPS(153億日圓,+68%)和為客戶度身訂做流程的全球主要客戶GMA(53億日圓,+26%)產品,提供增長動力。

佔兩成收入,公司第二大收入來源工商業印刷(commercial/industrial print)中,受惠於巿場印刷管理(Marketing Print Management, MPM)領域的發展得宜,顯露生機。

MPM樂於被印刷商採用,是因為管理得宜的印刷項目,可以在降低設計、儲存、棄置、以數碼化取替柯式(offset)印刷而大幅減省成本。公司在MPM上的策略有以下兩端。

MPM推動利潤難度大

首先,柯尼卡透過先後收購Kinkos’on demand solutions (2012年5月)、Charterhouse PM Limited(UK)(2012年11月)和澳洲的Ergo Asia Pty(2014年6月),增加了泛歐和亞太區的版圖。接着,公司又從輕、中度印刷商(LPP、MPP)的領土伸延到大型印刷商(HPP)業務,藉着與大中型商業印刷商的結盟,從傳統的賣家模式(vendor type)擴展至合夥人模式(partner type),使放量印刷品訂戶亦樂於使用柯尼卡的產品,做法明智。在首季(2014年6月止)營收中,工商業印刷按年增長18%,至86億日圓,增速明顯高於集團。然而,雖然超過60%的經營利潤是從商業科技(business technologies)而來,但是工商印刷板塊僅只佔該部門貢獻兩成,是以要靠MPM推動整體集團利潤,難度稍大。幸而公司預期全球MPM巿場可以從2013年的2600億日圓倍增至2017年的7500億日圓,這將大幅變改現時以辦公室設備業務帶動收入的慣常做法。

柯尼卡本年淨利將達260億日圓,預期2014年巿盈率為20.7倍。MPM新計劃能否成功,尚難確定;然而,2014年首三個月回購2000萬股(3.8%總發行量),和該企業謀劃100億日圓於第三季進行回購,均顯出了高管的信心,和公司善待股東的誠意。

綜合來說,富士和柯尼卡一方面前者根據自身的多項在生化和醫藥的競爭力,實現產品多元化和利潤持續提升,後者則找着企業精簡化的大趨勢,毅然終止菲林及相機相關的所有業務,以領先的光學技術猛攻MPM巿場取而代之,在策略上可謂各走極端。

另一方面,二者同樣經歷中期轉型(分別為Vision 80〔富士〕和Transform 2016〔柯尼卡〕計劃),作為出口公司,也同樣因美滙指數自7月一直攀升而獲益。經濟上的宏觀逆風巨大,令投資者縱使對管理層的信心充足,仍只能以日後公布的經營表現,以引證其績效,例如10月31日柯尼卡中期業績發布會。

下周,筆者將繼續乘籌備日本行程之便,談及當前日本的不利處境,以及繼續分析日本企業。

日本菲林往何處去(下)

溢明投資分析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