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
中國由世界工廠到2012年成為貿易首國,取代美國,也不過是30年間的事。
2012年,中國的第一商貿夥伴是歐盟27國,然後才是美國,東盟已追上來,排在第三位,2020年的計劃是1萬億美元,會不會成為中國第一夥伴,也只是6年間的考驗,但美國人卻很樂觀,認為中美關係處於新婚階段,還待磨合,預測2022年的出口達5300億美元,而入口則達8050億美元,合共13350億美元,躍居中國第一夥伴,若真是如此,遏制中國的政略只能讓路,政治讓路於農業、旅遊和科學、科技。
中國企業到美國發展蓬勃,更多的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紐約更上一層樓,香港要追上來,又難了一步。
歐盟27國一盤散沙,各自為政,只有德國最進取,但獨力難支,若無遠見的領袖,被美國、東盟追上,也是幾年間的事。歐洲人太安逸,是筆者的結論。
2013年是日本和南韓爭奪中國市場之分水嶺,在安倍戰略下,日本敗陣,南韓取得領先。安倍在打人兩巴掌之後,再說要當老友,中國人再大量,也只能慢慢來。
日本福島核驚魂,對出口的打擊也不是一下子可以過去的。
日本的「隱瞞文化」再強大,日本民眾也會發覺的,安倍在換內閣後,支持率仍跌了53%,可以說明。再下來就是台灣了,但已被南韓遠遠拋離,是三與二之比了,台灣只能在入口方面下功夫,才能增長貿易額,目前的400億美元和南韓的1000億美元入口,不能相比,但心態不變,努力亦徒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內地食品欠安全 百勝前景難好轉 |
上一篇: | 英國加息理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