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國大使初次訪華,得出的結論是,大清這隻大船過去百多年有幾個好船長,所以還走得穩妥,只要日後換了個壞船長,就會出事了。
乾隆比較上還算好的,但晚年肯定糊塗了,大清的「重滿輕漢」的人才政策,長久肯定出事;正如外資機構未能本地化,日後就無法管得好在中國的分支機構,道理是一樣的。但大清部族居然出了康雍乾三代的勤力皇帝,命又長,即使嘉慶和道光的管治時間也不短,5人平均38年,中國歷代都沒有這個平均數。
不過報應在後頭,咸豐同治光緒宣統4人,上位平均9歲,下台平均24歲,根本上是無能力管治達到歷史新高的4億多人口,康熙只需管一億人而已,難度大不相同,呂思勉的結論:「清朝的衰機,是潛伏於乾隆,暴露於嘉慶,而大潰於道光、咸豐之世。」道光是英國的鴉片戰爭,咸豐則是火燒圓明園,留下江山給慈禧,居然47年還未被歐洲列強瓜分,亦是奇迹。
英使返倫敦後,要等到18年後的嘉慶十五年才再來;十九世紀初的十五年是法國拿破崙時代,英法戰爭,英國人無暇到中國,也是正常。道光運氣已算不錯,做了皇帝19年,才遇上英國炮艦來,否則早來早敗得更慘。
道光朝重用了一名漢人,曹振鏞副手,入軍機,是滿人箝制士大夫最成功的代表作,而士大夫趨於腐化,吏治不修全面化,曹振鏞死後謚「文正」,曾國藩亦謚「文正」,所以文正也無意義,道光死至亡國剛是兩個辛亥,60年而已。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