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6日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主任)
主持:陳志輝、張璧賢
嘉賓:鍾惠玲博士 (再生慈善基金創會會長及董事會主席)
整理:謝冠東、陳啟紅
張:張璧賢 陳:陳志輝 鍾:鍾惠玲
潘:潘智禮
張︰鍾博士是個非常勤奮、好學不倦的人。小學時你以佳績畢業。中學時的你又是怎樣的?
鍾︰那時我既要唸書,又要參加課外活動和做兼職補習,十分忙碌。為了幫補家計,我逢周一至周五一放學就替人補習,周六周日也替人補習,賺錢養家。我每天晚上十一時多睡覺,翌晨五時半就起床,然後做飯盒給自己和弟弟,接着便趕車上學。我6時45分到達學校,然後在停車場溫習和做功課,一直到8時上課為止。為了爭取時間溫習,我排隊時便背書,下課後又在車上回想整天的課堂內容。一發現有記不熟的地方,回家後就趕快查閱。這樣我便可以即日重溫課堂知識,加深記憶。我不在車上看書,那會壞眼。
這些方法讓我省下不少時間,變相多了時間用。大概因為我勤奮,所以中一的班主任很疼我。這位恩師的鼓勵和讚賞,教我非常感動。我小學時英文很差。但到我中一時,班主任竟稱讚我的英語。多點讚賞,確能提升學生的自信。《聖經》的《箴言》說「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故此,多加稱讚和留意別人的優點,總比經常批評他人好。
故我教導孩子時,也會多讚賞。他們聽多了,就會更努力,免得在你面前失威。話說回來,除了班主任這位恩師,我小學和中學時分別有兩位良師,都是音樂老師,他們分別教我做合唱團指揮和彈琴,全靠他們,我後來才有機會在教會裏當指揮和司琴。這位彈琴老師和體育老師拍拖時,還帶着我一起去看戲呢。那是我人生看的第一齣戲。
主動積極老師愛戴
陳︰為什麼你的老師們會如此疼愛你?
鍾︰我做事往往自動自覺。桌椅歪了,我會主動整理。地上有垃圾,我會清理好。很多事情例如抹黑板、舉手答問等,不用老師提醒,我也會自動做。老師們覺得我做事主動,又專心上課,自然對我疼愛有加了。後來,我認識了一位小學老師的女兒。她跟我說,她爸爸以前常常稱讚我,說我上課時經常坐第一排,聽課極專注。我常常凝望着老師的鼻上課。因為望着老師的鼻,自然會跟他四目交投,專注上課。
陳︰你當時是小孩,視平線較低,望上去剛好會看見老師的鼻吧。我知道你進大學後,又遇上了另一位恩師。
鍾︰對。化學系的Professor Michael Sammes,他每年都高票當選最佳講師,我們稱他為「典範」。他是一位六呎三吋高的謙謙君子。每次想指出我們的問題時,總是先稱讚優點,再說出可以改善的地方。而我正學習了他這項優點。他令我想起中六時看過的暢銷書《人性的弱點》。內容提到,剃別人鬍子前,先要替他塗剃鬚膏。我跟同事和孩子相處時,也用到這一招。
張︰你畢業後先後在濾水廠和化驗所任職,並風光一時。
鍾:那要由我1983年進政府化驗所做文件和字迹鑑證說起。由於我很喜歡做研究,而當時少有研究字迹的文章,我便向上司提出,開展了一些研究計劃。我在短短三年便有機會成為署理高級化驗師,上頭常派我出席會議。那時我是全球首位華人女性文件鑑證專家。
張:可是,在你事業發展一帆風順之際,卻確診患上紅斑狼瘡症。你是何時發病的?
患紅斑狼瘡踏進鬼門關
鍾︰我1984年結婚,1987年生下長子。產子前一個月,我全身發癢兼出風疹。當時以為只是受賀爾蒙轉變影響,不以為意。誰料產子後,我發高燒,全身關節僵硬,神經線感染壞死,眼睛又有虹膜炎。我需要就醫,卻不願因病假而影響工作,惟有用年假去看醫生。到1990年初,有位風濕科專科醫生確診我患了紅斑狼瘡症。此症有遺傳傾向。懷孕時賀爾蒙轉變,會誘發此症。我和妹妹也是在產子時發病。
張︰你確診紅斑狼瘡症後,當時病情有多嚴重?
鍾︰病發期間,我全身發癢,抓至皮膚破損;更常失眠、脫髮,眼角膜和虹膜也常發炎,還因眼壓高患上青光眼。有一晚更因眼壓過高而短暫失明。此外還每月發燒、頻頻抽筋,更連陽光也怕。
陳︰你有沒有焦燥過?
鍾︰有。1989年一次嚴重病發,我要住院十天,出院後在家卧床數月,焦躁不已。期間我不能外出,去不到教會,看不到書。我很喜歡看書,一天不看書便很辛苦。我清楚記得,病發那一天是1989年4月4日。我因肺炎發高燒,隨即住院。那一晚,我吊着盤尼西林,燒至106度以上,全身起紅疹。儘管不停喝水,還是口乾舌燥。我燒至神志不清,但仍心想︰我還未想死。兒子還小,老公還這麼帥(笑)。而且我還未盡夠孝道,又未環遊世界,上帝千萬別這麼快接我走。我病至迷迷糊糊時,眼前出現一條發白光的隧道,裏面播放着我由3歲至30歲的片段,像連環快拍一樣。連一些平日不會想起的事也浮現眼前。幸好我一直都沒幹壞事(笑)。翌晨醒來,我感恩自己還在人間。
我放了幾個月病假,康復之後繼續心愛的化驗所工作,那時同事還打趣說我走路飄忽不定呢(笑)。不過到1989年尾,我視力退化,不足以應付文件鑑證工作,便在1990年初轉做「冰后」—驗毒品和藥物,例如驗冰毒、大麻、海洛英、中西藥等。不過在90年以後,我仍多次進出醫院。逢雙數年的年底,我都在院中度過農曆新年。可能恰巧那幾年天氣特別冷,令血管收縮,容易發病。1998年我在年初三發病,我起床後天旋地轉,藥吃下去卻又嘔出來。我本想去急症室。但那天剛巧有輛巴士在灣仔由天橋墮下,多人送院,事發地點就在我家附近。我不想佔去急症室一個床位,便找我當醫生的弟弟幫忙,先給我服藥,我再到醫院覆診。
陳︰兒子們怎樣看待你這個病?
鍾︰他們都很懂事,不用我操心,還反過來照顧我呢。我長子才幾歲,已懂得關心媽媽。那時我在家臥病不起,很多時連用餐也在房內。他就推來一張辦公椅,說︰「媽媽,不如我推你出去吃飯吧。」其實他四五歲已懂得替我按摩甚至拔罐呢。兒子對我這麼好,我很高興。
1990年我病情稍為好轉。那時陸續有朋友介紹其他病患者給我認識,我可用過來人身份安慰他們。記得有次,我到醫院探望一個女孩。臨走時,她媽媽感謝我的鼓勵。到2000年的農曆年前後,我又經歷一場大病,在醫院住了35天。那次我視網膜有10%脫落。醫生嘗試替我焊實脫落的部分,但焊完後情況更嚴重,有30%脫落。我要動緊急手術補救,但術後竟脫落至70%,那次我害怕得哭起來了,但幸好有朋友鼓勵。話說我眼睛充了氣,要蒙着紗布,晚上趴着睡。我的朋友陳念慈很好,放工後過來替我按摩,還哄我說要把她十個獎牌的其中一個送給我,她是香港羽毛球女子單打賽十連冠,後來真的送了一個給我。我蒙眼趴了幾個月,一直期望拆紗布的一天能重見光明。誰知拆了以後其中一隻眼什麼也看不見,真是難過得哭了。但我為人樂觀,心想︰一隻眼看不見,還有另一隻啊。希望過陣子視力好轉,再重出江湖。
願做廣大病人照明燈
張︰你幫病人的時候其實未完全康復。是不是一邊躺在病床一邊幫人?
鍾︰是的。那時我發着燒,躺在床上接聽病友來電,解答他們的疑難。他們很喜歡聽我笑,聽完了便安然入睡,但他們不知其實我是抱病聽電話。我有感自己是過來人,就像曾經摸黑過河一樣。所以我很希望能幫助其他病友,做他們的照明燈。
有一天一位同事身體不適,恰巧那時我丈夫為方便照顧我,把家搬到化驗所附近,也就是北角。我便帶那位不適的同事回我家休息。翌日,這位同事向另一位同事提起這件事。誰料後者是臥虎藏龍,懂得家傳艾灸醫術。他一向不醫外姓人,但見我大病稍癒,腳也未站穩便去幫助別人,就決定破例醫治我,逢周六便上我家替我義診,還教我丈夫用艾灸呢。我不想浪費他的大好醫術,後來便叫其他病友一行幾十人逢周六上我家給他義診。這班病友之中,包括紅斑狼瘡症、硬皮症和癌症病人。
我有個師妹的姐姐在電視台工作,她訪問我時,我便趁機教育公眾。另外我又請了一些醫生辦講座,加深市民對這個病的認識。後來愈來愈多人對我的公眾教育有回響,我接到許多來電,實在應接不暇。於是我設立了一個電話留言信箱,讓來電者留下問題。逢星期一至五,都有人輪流負責聽錄音,再寫下答覆,給來電者回信。
這些義工當中,有一位是我姪兒,還有病友的家屬及已經康復的病友。我們十多人籌募了一年,於1991年成立再生會。我每月都請醫護人員到我家辦講座。有次有七十多人來聽講,違反了消防條例(笑)。故此,我們開始借用不同的地方,例如聖瑪加利大堂、文化中心、科學館、瑪利諾書院等。請醫生辦講座是為了解答病人的疑問。那時醫生人手不足,為病人診症的時間不多。病人有時有很多疑問,但不夠時間問。他們常說︰「輪診兩小時,看症兩分鐘。」於是我們請醫生主講,例如講解藥物副作用。有些病人擔心服用類固醇會肥腫難分,把藥丟掉不吃,令治療效果打了折扣。我常覺「知識就是力量」。病人多一點醫療知識,對自己有好處。所以後來除了醫生,我們還請來中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他們一來到了就很難脫身。比方說,原定四時完結,但到六時也走不了。因為病人平日鮮有機會發問,都想把握這些難得的機會。
再生勇士獎表揚打勝仗
張︰你除了舉辦健康講座,還推出「年度十大再生勇士評選」。為什麼會有這個構思?
鍾︰這多少受「十大傑出青年頒獎禮」啟發,連表格的設計也很相似(笑)。我1993年當選傑出婦女義工,1996年當選傑青。我眼見一班病友堅毅面對疾病,覺得他們也很傑出。有位黃衛群先生患骨癌20年,身上長滿嗜酸性芽腫瘤,全身潰爛。他的傷口每天要換紗布,一換就是兩小時,但他永不言棄。還有很多病者面對多次化療和手術,但仍屹立不倒,康復後還去幫助其他復康和傷健人士。跨越自己的難關之餘還去幫助別人,那種積極的態度非常令人欽佩。所以,我想辦一個評選,表揚這些堅毅的勇士。我當選傑青後,很多傳媒訪問我。我便因利乘便介紹「年度十大再生勇士評選」的理念,請他們宣揚開去,結果1996年第一屆評選辦得很成功。接着適逢97金融風暴,社會一片愁雲慘霧,傳媒便以頭版報道再生勇士評選,以他們的故事勉勵大眾。
加強預防醫學減病入膏肓
張︰到2010年,你更上一層樓,創立再生慈善基金。你期望這個組織在社會上發揮什麼作用?
鍾︰我期望它提倡預防醫學,防病於未然,推廣健康生活模式。復康固然重要,但終歸預防勝於治療。誠然,有些疾病是遺傳病,不能預防,正如我的紅斑狼瘡症。但其他很多疾病的病因都與生活習慣有關,如中風、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這些病皆可預防。故此我創立再生慈善基金,積極推廣防病。
這次能成事,也得力於我一次嚴重病發。2010年我差點要長伴上帝,那次我食物過敏,血小板只剩下兩粒。撿回一命後,之後,我的好朋友關少琼醫生和一位當護士的中學同學楊展鵬,連同另外兩位朋友來探望我。他們來問我有什麼心願未了(笑)。我說多年來都想成立痛症紓緩和治未病中心。我自己也受痛症困擾了十幾年,最嚴重時還出現「晨僵」—早上總有兩小時動彈不得,關節痛得咯咯作響。我要法寶盡出,什麼發熱毯、按摩床、搖擺機、運功調息統統出齊,折騰足足兩小時才能出門上班,我深明痛症之苦。另外我也很希望成立治未病中心。上帝總是派了很多天使到我身邊,讓種種夢想得以實現。
熱情維持廿載全因使命感
潘︰你成立再生會已超過20年。何以這份熱情可以長期延續?
鍾︰因為我有使命感。我1989年底在鬼門關撿回一命後,覺得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禮物。上帝讓我保住性命,我便有責任多貢獻社會。幫到病患者是很有滿足感的。他們得到同路人支持後漸漸恢復健康,重拾笑顏,再重投社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教我非常鼓舞。
我還想呼籲大家捐款給再生慈善基金。我們正申請社署的配對基金。若以公司名義捐款,我們收到多少捐款,便可同時向政府申請相同數額的資助。我希望將來每一區都有痛症紓緩和治未病中心,那便可多做普查,及早找出各種疾病如高血壓和骨質疏鬆的潛在患者,為他們提供健康教育,那樣社會的醫療負擔便得以減輕。我們希望籌得500萬作為第一桶金,支持再生慈善基金營運三年。捐款50萬可獲房間命名,100萬則獲中心命名,望能吸引善長捐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內審專業兩大發展障礙 |
上一篇: | 馬雲與股神 致富路南轅北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