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10月3日

陸文 談股論策

第四季料不太冷 憧憬出招救內房

由於內地中秋國慶長假期消費模式轉變,對刺激港澳兩地消費作用一般,加上需關注「一節淡三墟」,短期刺激不足以抵消整體經濟增長一般的實況。近年困擾中港投資市場的內地房企財困利淡因素持續發酵,期待第四季中央再有穩樓市政策出台,並引來筆者空談一些為樓市軟着陸的想法,希望有拋磚引玉效果。

10月一向有「股災月」之稱,但亦是12個月中相對平穩的月份,美國國會通過臨時撥款方案,消除短期停擺風險,惟兩黨政治操作揮之不去,成為隱患,兼有聯儲局維持高息抗通脹言論,中港雖面對不利資金流,然而有較低估值及維穩政策出台憧憬,預料10月中前受長假期影響,港股炒上落偏軟勢頭不變,之後還看官方意願,包括特首《施政報告》會否有驚喜。

內房龍頭企業原被視為「大到不能倒」,不過隨着上周恒大集團(03333)創辦人許家印涉嫌違法犯罪,遭採取強制措施,以及其附屬恒大地產8月到期未償還的2785億元人民幣債務,朝向倒閉似難避免。

大型量寬注資才能扭轉局勢

恒大公布售樓不如預期,正好反映一眾深陷財困的內房民企將同樣受資金流不足影響,這或會令中央的保交樓和連串催谷置業信心連環拳未能奏效,未來恐有更多內房債務爆雷埋以致泡沫爆破,帶來漫長經濟調整。

在過去20至30年,樓市在內地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無序擴張導致目前頗多產業直接受拖累,最終境況難料。市場一片看淡有其實質依據,卻無提出正面建議,或許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更難揣測中央對「房住不炒」的政策取態,不過面對這個涉及萬萬億元價值的產業,小修小補的扶助措施實難見效,必須有具創意、有序規劃改革的大型長遠方案出台,才足以令市場逐步恢復信心。

根據過往經驗,一次大型量寬注資才有扭轉局勢勝算,筆者近期與好友口水戰,有一些天方夜譚的想法,絕對是知難行更難。中央官員承認目前內房絕對是供過於求,代表推出認房不認貸及減低置業和供樓成本去刺激置業者入市,均不足以消化排山倒海而來的樓房供應及龐大落成量。

即便房企成功售樓,亦僅能支付利息及部分保交樓開支,最終在出售大量資產後,還是會因彈盡糧絕而倒閉,甚至涉違法集資下獄。因此,積極爭取債務重組是初步構想,早前指出中央目前借貸能力不俗,可大量分期發債融資,有序以「成本價」向資金流不足還息的房企收購資產,以備日後國民住房分配及出租,透過收購資產作未來扶助地區發展受鼓勵產業需要,中短期有助減低市場新樓供應量,避免房企為套現大量推出新樓,令薄弱的購買力更加杯水車薪,樓價愈跌,入市意欲愈低,是市場規律。

要留意的是,為減低政府干預壓力,初期宜只向短期資金鏈近斷裂的房企購資套現應付利息,為爭取日後債務重組大幅削債加入附帶條件,否則最終房企及債權人只會兩敗俱傷。

今次房企進入汰弱留強整合期,內地解決融資需要,一方面是中央發債融資應付部分資金需要,避免金融機構及內地財富大貶值,拖累整體經濟和消費信心,可考慮成立一些國企省市房企上市融資,分擔中央壓力,亦可透過現有的中國海外(00688)及華潤置地(01109)等國資房企承擔部分併購民企資產責任,加強市場信心下發新股集資,鼓動全民穩樓市行動。

港府或全面豁免樓市辣招稅

事實上,樓市持續低迷及房企爆雷不斷,對國內業主及置業者,以至市場消費和經濟絕對不利,如果人民銀行減息及推行量寬政策,則對人民幣構成壓力。猶記得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爆發,聯儲局實施量寬,中國亦承擔穩全球經濟責任,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方案,反觀目前美國為抗通脹維持高息不下,拖累人民幣受壓及資金流出中國,加上外媒唱淡催化市場情緒不穩,均為解決目前的房債危機增添壓力。

上述一些夢話行之不易,涉及層面廣泛,但困局最終會過去,只是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勢現不少耗損,至於目前不少房企均有倒閉風險,上周本欄已指出炒作風險大,並無太大投資價值,一切等中央發功,惟成效有待觀察,留意短期不少房企債券將有一定拋售壓力。要注意房企大股東抽走公司優質資產的可能性,特別是轉移資產後在海外申請破產保護,漠視少數股東權益。

至於本港地產市道低迷,樓價及成交宗數不斷回落,跌幅有限是因為大部分物業已供完,不怕加息壓力,加上租金持續上升帶來補償,然而地產發展商及物業代理行業出現困境,政府亦關注賣地不振拖累庫房收入,加上內地正積極穩樓市,逐步放寬限購限價等措施,估計特區政府稍後會部分甚至全面豁免相關辣招稅。

港府推出辣招初期確能抑遏炒風,不過目前市況低迷,且加息期內置業投資意欲低下,相關措施作用有限。一切視乎未來本地經濟中期展望,加上本港與大灣區各城市融合度提升,樓價差距勢將縮減。事實上,樓價及商舖租金下調,有助提升本地競爭力,維持樓市調整絕非壞事,至於一眾地產股受減辣的刺激有限,屬中性因素居多。

半導體汽車內險板塊當炒

早前提到過去10年恒指在10月份7升3跌,2018及2022年兩次跌幅分別達10.1%及14.7%。技術走勢未有較明顯上落突破,年內維持反覆偏軟的大型橫行勢頭,在未有大幅滑落下,第四季不太冷預期未變。強勢板塊如石油煤炭、中資電訊及資源類股份有較多帶動季內向上的因素;半導體、旅遊影視、醫藥、濠賭及汽車內險股均有一定炒作空間,黃金周長假期內人流尚算暢旺,相關股份短線或有追捧。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