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經濟學者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大名鼎鼎,既做過美國政府高官,當過名牌大學校長,年輕時寫出大量極具影響力的學術作品。在一眾在世的著名經濟學者之中,以此君最具國師風範,熱中評論世界大事,經常亮相電視指點江山。性格如此,他在社交網絡上當然也非常活躍,例如其有數十萬追隨者的Twitter(現在叫X)戶口,自2011年登記至今,已有近8000條推文,亦即平均每日發表接近兩條。
七十年代的升跌再升跌
不夠一年前,薩默斯在網上分析指出聯儲局要加息至4厘以上,直至失業率升穿4.5%水平,通脹才會受控。結果,聯儲局的確大幅加息,但失業率一直毫無動靜,通脹則「反傳統地」一直下跌。薩默斯最近的看法是,通脹雖在下降,但聯儲局不能掉以輕心,要有居安思危的態度。
就此看法,除了推文,薩默斯更在《華盛頓郵報》撰文,其中一個論點甚有趣味,值得詳細說明。眾所周知,美國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通脹經驗像過山車:從1972至1974年由3%升至10%以上,其後兩年通脹明顯回落至5%左右;到1977年重新上升,之後更是大升,在1980年達到另一高峰。
薩默斯把過去10年的通脹走勢跟當年的經驗比對,發現跟1966至1976年的通脹走勢非常相似,言下之意,是美國隨時重蹈覆轍,通脹跌完後升得更多,聯儲局應嚴肅視之。
這幅圖首先在社交媒體X出現,兩段時期的通脹近乎完美地重疊,彷彿歷史正在重演,驟眼看來極具震撼力。只是細心看清楚,就會發現圖中有兩條Y軸,兩段時期的數字其實沒有那麼相似。這個統計圖表的掩眼法,頗為常見,不是錯誤,只是有點誤導而已。也許是那幅圖被批評得太多,後來在《華盛頓郵報》刊出的版本,圖中就只剩一條Y軸,震撼力打了一點折扣。
無論看的是哪個版本,絕大部分人對這幅圖的反應都是先驚訝、後擔心,希望歷史不再重複。是的,正所謂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含意清楚的圖表,在網上一傳十,十傳百,勝過下筆千言講道理。
不過,有圖未必有真相。薩默斯這幅圖其實沒有經濟學內容,只是睇圖派式的穿鑿附會而已。
千依百順的圖表走勢
薩默斯這幅圖的最大問題,是沒有提到七十年代尾通脹急升的一個原因,是在伊朗革命等的政治因素下,油價突然以倍計上漲。通脹升跌又升跌,只是歷史上的一次經驗,並不是什麼規律。
當然,我們可以居安思危、居危又思危,假定在每一刻都可能有重大意外發生,無論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戰,還是有另一隻比新冠更強勁的病毒爆發,這些因素都可以導致經濟大亂,令通脹再創新高。只是這種末日預測,無論何時都可以提出,根本不用大費周章分析什麼圖表。
另一問題是,這種數據分析「自由度」太大,可以任意堆砌出想要的答案。數據的起點為什麼是1966年和2013年?為什麼時間長度是10年?薩默斯當然沒有解釋,但大家只要下載美國通脹數據,用Excel自己分析一下,便發現這些選擇造出來的圖特別漂亮,最能支持薩默斯對貨幣政策的看法。其實大家隨便找一幅股票價格圖,隨意截取其中近期一段走勢,都可以在過去找到近似的經驗,繼而推斷歷史或會重演。對技術分析沒有研究,不知道這種技術分析有沒有市場,只知道這不是經濟學。
認真看待這幅圖的薩默斯,跟九十年代學術研究質量兼備的他,好像是兩個人。薩默斯聰明絕頂,言辭依然鋒利,這肯定不是能力退化或落後於時代的表現。我認為更大的原因,是社交網絡威力太大,實在太令人樂而忘返了:他在X貼上《華盛頓郵報》這篇文章,瀏覽次數140萬,留言支持者多不勝數。跟大眾一起誤入「奇圖」,何樂而不為?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業績期眼花繚亂 定好規則及目標 |
上一篇: | 內地需加碼措施 實現5%增長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