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8月25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美周期危機重疊 遇平靜前風暴

筆者在過去3周評論美國人口統計學家侯尼爾(Neil Howe)新作《第四彎在此》,本周分析地緣政治學家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版本的世代周期。弗里德曼相信,地緣政治因素導致各國發展模式迥異,但其概念非全然有別於侯尼爾。筆者認為,兩人構想某程度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指向在本世紀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將爆發嚴重危機。

弗里德曼在2020年2月推出作品The Storm Before the Calm(暫譯《平靜前的風暴》),可惜當時大眾焦點落在新冠疫情。筆者上周與弗里德曼會面,對方仍堅持書中的觀點,當中有一項重要見解,指出美國有別於其他國家,該國在全球擔當獨一無二的強國角色,與其獨特起源有直接關係。

其他強國在歷史上頗有淵源,以法國為例,在歐洲人於十五世紀末發現美洲大陸及鄰近群島等新世界(New World)前,早已發展出特有的文化、語言、宗教及國族認同。美國立國200多年,發展過程稱不上漫長,不過該國獨有的地緣政治因素,令其發展出與眾不同的歷史道路。

回顧美國自獨立以來的歷史,弗里德曼發現存在兩種重複的模式:其一是每隔80年循環一次的制度周期(institutional cycle),另一是每50年循環一次的社會經濟周期(socioeconomic cycle),這兩周期每逢達到高峰時都會爆發重大危機。過去200多年來,制度周期循環了3次,分別在1787至1865年、1865年至1945年,以及1945年至2025年。

美國經歷的5次社會經濟周期,每次周期以已故美國總統命名,分別為華盛頓周期(1783至1828年)、傑克森周期(1828至1876年)、海斯周期(1876至1929年)、羅斯福周期(1932至1980年),以及列根周期(1980至2030年)。弗里德曼指目前兩種周期正同時邁向頂峰,然後盛極而衰,所以預計美國前景艱難,將首次同時遭制度及社會經濟危機夾擊。

侯尼爾從人類壽命周期得出人口理論,每個主導世代都衍生出主流發展,世代更迭就是「彎」,全球各地都會出現這種周期模式,但未必同時轉「彎」,這是與弗里德曼的周期理論明顯不同之處。弗里德曼列明制度周期及社會經濟周期是美國獨有,但鑑於美國幅員遼闊且具影響力,本身的危機波及全球。

科企光環褪色 盛世不再

讓我們先探討一下社會經濟周期,弗里德曼指出,對上一次周期在1980年攀上高峰,意味上世紀七十年代是美國關鍵時期。就社會層面而言,弗里德曼憶述當時美國經歷性解放革命,民眾的性觀念發生變化,對婚姻、無過失離婚、墮胎、節育及女權等議題改觀,引發社會上的重大變革。同期美國持續高通脹,被視為國家經濟命脈的汽車業呈現不景氣,1979年12月國會通過法令擔保美國車廠佳士拿(Chrysler)貸款,協助佳士拿渡過經營難關,仍記憶猶新。隨着列根於1980年當選美國總統,國家進入新的社會經濟周期。

半個世紀後,性及性別議題再成美國焦點。聯邦最高法院去年6月推翻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判決中確立的憲法墮胎權,引發重大爭議,帶來政治影響。同時,主導經濟的科技業光環褪色。一如半個世紀前的汽車業,科技業將存活下來,但可能難重拾往昔光輝。

美國同時面臨社會與經濟動盪,禍不單行的是,制度周期也步向高峰。弗里德曼指該周期始於美國發表《獨立宣言》,進入首個周期後78年爆發危機,美國陷入內戰,結束後廢除奴隸制度,並給予聯邦政府更大權力。第二個制度周期危機在約80年後出現,美國捲入二次大戰,加上多項應對經濟大蕭條的方案出台,讓聯邦政府重新定位其經濟角色。隨着布列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建立,實行美元與黃金掛鈎的金本位制,重塑全球金融體制,給予美國至少數十年毋庸置疑的領導地位。

這段時期,美國出現專家管治,時任總統小羅斯福及杜魯門給予專才空前的權力及影響力。這現象在戰後持續,最近的例子是美國疫情肆虐期間,前總統特朗普及現任總統拜登也把疫情危機管理交託給專家,可是儘管這批專家在特定領域屬於權威,卻未能構成國家所需、具凝聚力的領導班子,弗里德曼認為這敗筆可能為日後問題埋下伏線。

退休人口過剩 社保改革難免

弗里德曼留意到該兩種周期過往從未以這種方式重疊出現,意味美國恐快將同時面臨社會危機、經濟崩潰及結構性政治轉變。而且美國還有一個貫穿兩種周期的首要難題,就是過去50至80年間,美國人平均壽命延長,但生育率持續下降,引發嚴重的社會、經濟及政治問題。高齡化與少子化導致退休人口持續過剩,這批退休人士不再具有生產力,但繼續消費商品及服務。

根據聯合國發表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弗里德曼比較自1950年起勞動年齡人口(15歲至64歲)與長者(超過65歲)的比例。羅斯福周期在1980年達到頂峰,當時每5.9名勞動人口,才有1名長者。預計到2030年,兩者比例差距減半,每3名勞動人口撫養1名長者。按照美國現存社會保障及醫療保險(Medicare)制度,實在難以持續下去,必須在未來5至10年作出改革,否則將會激起民憤。

這會否觸發弗里德曼所預期的社會經濟同步危機?近日弗里德曼撰文總括觀點,他在文中憶述年輕時的美國民眾害怕人口膨脹,導致食物供應難以滿足需求,無人預期節育及性別角色轉變將會帶來的後果。當時民眾認為生育有選擇餘地,毋須大屠殺來縮減人口,成為大學生熱門話題。弗里德曼回想當時心目中的解決方法,是科學家想方法讓長者繼續工作,至死方休。此舉可以穩定勞動人口之餘,社會毋須再在支撐福利或離棄長者之間作出抉擇,但在化解人口過多前,難免引發社會動盪。

換言之,解決方法反而衍生新的嚴重問題,最終以新的危機收場。弗里德曼慨嘆除非出現威脅所有人的危機,民眾才會採取行動,但他們根本察覺不到潛在危機。眼前制度危機則較明顯,弗里德曼深信一如內戰前或經濟大蕭條期間,美國民眾感覺大難臨頭,相信一切都正在衰敗,包括政府在內。

弗里德曼認為,政府應對新冠疫情問題多多,不能歸咎於民主共和兩黨爭拗,而是美國憲法起草者特意利用憲法抗衡政府,確保政府運作緩慢兼低效。此點有利有弊,弊處是若美國發生意料之外的事,可能反應過慢;加上當局存有「專才」管治文化,總統請求專家協助處理危機,當專家那套不管用,又會嘗試其他方案,直至問題迎刃而解。有關問題可追溯到越戰、反恐戰等往事,新冠疫情是最新例子。

當局反覆嘗試,結果讓情況更糟糕。經多次銀行倒閉及金融危機,美國國會在1913年通過《聯邦儲備法案》,設置中央銀行體制,成立聯儲局。隨後決定央行應由卓越非政治專家小組領導,現時聯儲局變為精英主義及家長式機構,領導層自信有足夠智慧操縱由3.3億人組成的自由市場,從而影響全球經濟。

筆者節錄《平靜前的風暴》結尾,弗里德曼認為,美國政府問題源於掌權者,二次大戰後政府由專家把持,受到差劣的監管及管治,這批精英脫離現實,未在意本身的專業知識惹來意想不到的後果。首次制度周期爆發美國獨立戰爭,但美國從大英帝國獨立後,未有界定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關係。在第二個制度周期,美國一度陷入內戰,戰後確立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威,卻未對權力設限。美國在第三次制度周期捲入二戰,戰後聯邦政府幾乎支配州政府事務。

引入通才管治 有效落實決策

對於下一個制度周期的發展,弗里德曼預期民眾接受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威,但當局必須引入通才(generalists),確保專家的決策有效,不會自相矛盾。至於聯邦政府與各州之間的核心關係,弗里德曼預測出現兩大顯著改變:第一,州政府將在聯邦決策上至少擔任非官方角色;第二,州政府將更加緊靠及關注民眾利益,充當人民向聯邦政府請願的橋樑。這意味聯邦政府單方面壓倒州政府的權力將受到削弱,改變二次大戰以來的模式。

弗里德曼認為,無論誰勝出明年美國總統選舉,都將面對艱巨任務,須應對一浪接一浪的危機。他相信到了2028年美國總統選舉,屆時當選者將會推動重大轉變,徹底整頓美國現行制度。弗里德曼同時預期美國將熬過動盪不安,再次平穩前行,所以把著作命名為《平靜前的風暴》。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