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8月22日

Aninda Mitra 市場觀點

中國推撐經濟政策須爭分奪秒

人民銀行上周意外下調中期借貸便利和7天逆回購利率,但投資者反應不算正面,當局面臨更大壓力,需要更快採取強而有力的措施。

中國7月份經濟活動數據不及預期,工業生產按年僅增長3.7%,較預期的4.3%為低;零售銷售上升2.5%。鑑於房地產投資持續下滑,年初至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4%,低於預期的3.7%。市場調查的失業率升至5.3%,國家統計局決定停止公布青年失業率,「重新校準」其統計方法,而上月公布的有關數據則已達21%。

數據及市場信心欠佳,突顯政府無法單靠政策暗示支持經濟,而推遲至今年後期才採取實際行動。一家知名私營房地產開發商的信貸困境,以及其中一家最大的信託公司拖欠還款,同樣顯示當局必須爭分奪秒有效提振經濟。

7月底政治局會議公告傳達兩個正面訊息:首先,當局意識到市場信心及定價能力已經減弱,重啟經濟的復甦緩慢不穩;其次,當局正制定一系列措施避免前景進一步惡化。

基本因素呈重大弱勢

然而,中央的行動必須更迅速。政治局會議致力讓市場參與者知道,官方仍然密切留意宏觀下行風險,決心不允許增長目標落空。在更宏觀層面上,政策官員暗示將大幅放寬房地產行業部分最嚴厲的限制措施。

當局焦點放在供給側方面,致力推動消費;同時某程度安撫私營機構,特別是科技公司,包括鼓勵開發「尖端創新技術」,紓緩私營機構供應商的付款瓶頸。此外,亦適度重視基建,並承諾加快發行及使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LGSB),可能與政策性銀行進行共同融資。

不過,由於公布的政策沒有更直接地解決整體經濟的通縮,政治局確實留下一大問題未解決。生產者物價暴跌和核心消費物價通脹持平,均顯示基本因素出現重大弱勢。我們無法想像任何其他主要經濟體在疫後重啟下,物價仍然大幅下跌。儘管面對種種跡象,令人震驚的是當局至今還沒有公布重大支出,亦無更快振興就業的措施,更不用說直接向家庭提供資金促進消費。

中國的通縮反映庫存及產能過剩,以及消費者信心疲弱帶來的嚴重影響。外圍需求放緩下製造業產能過剩,以及基建超出需求或無法賺取盈利。消費者正降低購買價格(討價還價),並把儲蓄重新配置為現金及較為安全的投資,而非報復性支出。

股市前景淡估值便宜

鑑於以上種種因素,內地整體名義增長仍將疲弱,當局最近允許地方政府增加專項債券發行,跡象顯示相關政策需要加快落實。內地評論員及前政策官員亦愈加呼籲直接向家庭發放現金,支持消費及零售活動。

整體而言,反映名義增長的MSCI中國指數盈利前景亦將繼續黯淡。雖然如此,由於估值非常便宜,我們對中國股票仍然保持中立。

作者為紐約梅隆投資管理亞洲宏觀經濟及投資策略主管。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經濟及市場觀點。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