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7日
在大學工作的指標,主要有三類:1)研究;2)教學;3)對社會大眾的服務。中國人說教學相長,我十分同意,對不知道一個理論的人而言,他會問教授一些理論以外的問題,這個人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行政人員,甚至可以是另外一名教授。我在2020年與兩位教授能共同發表文章,就是因為我不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理論,我對量化市場學的興趣比較大,對行為市場學及心理學的涉獵不多,我猜想不同的人會因心態不一樣,對同樣的產品性質變化,會因而更可能購買或不會購買,另外兩名教授於是提出用心理學針對消費者心態的理論,將這理論完善,詳情可以參看2020年6月18日在《信報》「商管啟示」專欄的文章:〈沒那麼差了!你更喜歡嗎?〉
研究及教學如何相輔相成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案例的研究及撰寫(case research and writing)。我之前看過Clayton M. Christen教授和Paul R. Carlile教授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09, Vol. 8, No. 2, 240-251發表的文章,「Case Method to Build and Teach Management Theory」,「用案例去建立和教授管理的理論」,我深受影響,並付諸行動,所以在最近10年研究、撰寫及發表了不少的案例。以下是該文章所提出的幾個要點。
教授在研究時,會邀請學生一齊參與,幫忙做一些蒐集資料及資料分析的工作,教授在教學時,也可以維持這心態,在課堂上與學生多互動及討論,優化理論可涵蓋的範圍,例如,如何令一飲品更健康呢?果汁就一定是健康的嗎?如果保質期長的果汁需要加入防腐劑,消費者不會喜歡,沒有防腐劑,保質期無可避免地會短些,產品更容易過期,如何解決這問題呢?課堂上討論後,學生可以提出一個方法,就是直接吃新鮮的水果,在案例討論競爭對手時,就不會是果汁品牌之間的競爭了,而是果汁品牌要與新鮮的水果的競爭。
如何建立理論呢?由下而上可以有三步驟:
1. 觀察、描述和測量現象(Observe, describe and measure the phenomena)。
2. 基於現象屬性的分類/框架(Categorization based upon attributes of phenomena/frameworks)。
3. 關聯/因果關係模型(Statements of association / causation)。
有關聯(association)不代表是有因果關係(cause and effect),簡單的例子就是夏天時,天氣乾燥及炎熱,我們會多喝冰凍的飲料,天氣乾燥及炎熱,山火也多了,但我們不會說,因為我們多喝冰凍的飲料,而導致山火多了,當兩樣事情有關連,我們不能武斷地說,他們是有因果關係的。
有了關聯或因果關係(3)就可以去預測(predict)現象1。
看到的現象1又可以提供更多實證(confirm)給模型3。
看到的異象(anomaly)則可以優化理論的框架2。
除此之外,每一個理論都需要有內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和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內部效度是指結論是從前提中明確得出的程度,研究人員已經排除了該現象與結果之間可能存在的其他原因。
理論的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是指在一種背景下觀察到的現象和結果之間的關係,可以適用於(generalize)其他背景的程度。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市場學專業應用副教授、EMBA課程聯席主任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大時代逆風傾向多元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