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7月29日

梁天卓 經濟3.0

從排版抽稿看媒體偏見的供與求

問大家一個問題:假設你是《紐約時報》總編輯,你的枱上(或電腦裏)正擺着兩篇新聞報道,一篇是關於2021年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被襲擊的事件,這篇文章訪問了參與該事件的共和黨支持者,而且文字遣詞明顯偏向民主黨,例如描述事件為「國家的黑暗一天」(a dark day for the nation)和「對美國民主的最嚴重打擊」(worst attack on American democracy)。

另一篇則是報道去年6月得州有46名非法入境者在貨櫃車內死亡的事故,文章引述了得州州長阿博特(Greg Abbott)在Twitter上的推文,他形容事件責任全在美國總統拜登及其寬鬆的移民政策(These deaths are on Biden. They are a result of his deadly open border policies. They show the deadly consequences of his refusal to enforce the law.)可以說,這篇報道的用字遣詞較偏向共和黨。

身為《紐約時報》的總編輯,你將如何安排這兩篇報道在網頁上的排版,以及何時把它們下架?

報紙首頁是媒體「黃金地段」

從出版者和編輯的角度來看,報紙的首頁就如同市中心的「黃金地段」。大家可以想像,像《紐約時報》這樣的大報,每天網頁瀏覽次數都會超過千萬。編輯把一篇報道放在首頁,實際上就等同於犧牲了另一篇文章在該位置的出現機會。無論是從媒體的利潤機會成本,還是讀者的知情權角度出發,報紙的排版和取稿決定都關係到龐大的利益,這其中的權衡非常重要。

我早前在這個專欄提過,與同事由前年2月開始收集《紐約時報》首頁的數據,至上年4月為止,我們分析了超過3萬篇出現在《紐約時報》首頁的報道,發現約有10%文章會在上傳到首頁的一小時之內被下架,這意味《紐約時報》的編輯在選擇哪篇文章獲得這個「黃金地段」時毫不手軟。

然而,一些更受歡迎或更重要的文章(如關於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爆發的報道)在首頁停留的時間則相對較長,其中近6%的文章在首頁停留的時間超過了48小時。

毫無疑問,受歡迎程度更高、瀏覽量更大、討論度更廣的文章登上網站首頁的機會也會更高。實際上,我與同事在分析《紐約時報》數據時發現,推文數量多的文章無論是上首頁的機率,還是在首頁停留的時間都相對較長。這在某程度上顯示媒體的決策者確實會根據瀏覽數量來做出判斷,市場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會影響媒體的編輯方向。

立場偏好的供應分析

然而,這並不意味媒體的出版者和編輯不會因為個人的政治立場和偏好,對某些報道有所偏見。根據我與同事的研究,即使推文數量相同,但只要報道的語調偏向民主黨,這篇報道在首頁停留的時間就會相對較長。

回頭看我們開頭提到的問題。第一篇題為「For Many Who Marched, Jan. 6 Was Only the Beginning」、偏向支持民主黨的報道在發布後很快就登上首頁,而且即使在兩天後推文數量已經幾乎為零,該報道仍然在首頁。

另一篇立場偏向共和黨的報道(題為「At Least 46 Migrants Found Dead in Tractor-Trailer in San Antonio」)雖然在發布後立刻登上了首頁,且推文數量很高(前兩小時共超過600,比第一篇報道高峰期還要多),但該報道在首頁只停留了一小時便被迅速下架。

換句話說,媒體的偏見雖然受到需求面的影響,但供應面(即出版者和編輯的個人政治立場和偏好)的影響也同樣不能忽視。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