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7月22日

楊書健 欲言不止

保險公司料增股票持倉

保險公司一直是主要機構投資者之一,原因是當保險公司收到了保費之後,便需合理地投資,以應付將來客戶的保單。保險公司往往以保單類型來分類,如果是人壽保險或年金,最傳統的保單所保障的條件必定會兌現,所以保險公司今天拿了客戶的錢,將來必須按保單所述的金額發款。因此,保險公司是借了客戶的錢去投資,賺的是中間的投資收入。

客戶保費變相提供零息本

其他的保險公司,專門處理例如車險和火險等事故保險,則只保障客戶在保單期的風險,期間不出現事故,則保險公司不需要賠錢。個別一張保單是否出事,主要是運氣問題,但是保險公司的保單組合集中了數以千萬計的保單,就因為大數據理論而可以靠機會率估算每年要賠的金額了。

保單是否賺錢,在乎總保費和總賠償額的差別。不過,賠償總是在交保費後發生,保險公司還是會拿保費來投資,以增加收入。嚴格來說,這也是借了客戶的錢來投資,只是脫離了和個別保單的直接關係。只要在組合層面,保單賠償能不虧本,實際上已經是取得「零息」的本金,對保險公司是好事。所以,現代保險公司都會壓低保費,搶佔巿場份額,而增加投資資金。

然而,如果出現了像新冠疫情之類的大型事件,以過去機會率為本的模型就全都失效,單年甚至兩三年都可以倒賠。

最近出差,筆者拜訪了當地好幾家產業保險公司,過去兩年都因為疫情而對很多保單作出了賠償,2022年不少都錄得了虧損。

其實,這些客戶不單單是保單層面虧本,更因為大家的處理程序差不多,結果都集中在去年第四季發款,因此在第四季形成了巨大的沽壓。雖然是境外機構,但是過去十幾年他們也進行分散投資而建立了港股倉位,因此香港去年第四季初暴跌,小部分也許是源於這類賣盤。

去年末季被迫低價沽貨

當然,這些客戶在不同巿場都有持股,去年第四季各方股巿及債巿都處熊巿,基本上賣什麼都虧本。但是由於保險公司必須籌集資金來發款,短期股價再低,他們也要出售股票套現,導致在保單虧損以外出現了投資虧損。這種「必賣」壓力其實跟孖展斬倉一樣,過不了關就在低位清倉,一穿過了警戒線,就愈接近谷底,被斬倉的壓力就愈大。

面對這種狀況,幾乎就只有現金流能對沖低位清倉的風險。保險公司的現金流,不外乎債券、房託和租金收入等投資收入,還有新收到的保費,因此,像去年那種狀況,大家都耗盡了手上現金,才會要低價賣股了。

這半年來不少外地股巿逐漸回穩,部分甚至創下歷史新高,這些客戶的總持倉都回升了不少。加上還是有現金流收入,自然還是要投資。而劫後餘生的投資組合,打亂了本來的配置,因此客戶才會有興趣和例如筆者等顧問見面,看看配置有否需要改變。

美股急升後要平衡組合

總括而言,疫情對民生影響較大,我們記憶較深。這些保險公司雖然都曾虧本,但甚少因而出現破產或其他債務危機。現階段他們的想法仍是按傳統配置來投資,尤其是上半年美國科技股上升了,不少都覺得海外倉位太重了,也許下一步就會換回一些較傳統的板塊。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亦為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疫後房託新攻略》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