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7月22日

姚穎謙 上善若水

VOD公司螳螂捕蟬 Roku在後

「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曲其頸,欲啄而食之也」——《韓詩外傳》。

在近年努力發展下,視頻點播(VOD,Video On Demand)如Prime Video、Netflix和Disney+既因知識產權豐厚、內容嶄新而各自得到許多粉絲的擁護,然而它們卻受限於各自堅持的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說明目標客群、顧客價值和產品/服務競爭優勢的深入描述)而訂閱收費高居不下(例如Netflix堅持沒有廣告,Disney+只提供自家頻道,Prime Video綑綁Amazon Prime收取年費等),使VOD公司雖然較收費電視吸引,卻仍比OTT所提供服務價錢高而彈性低。此際當收費電視如AT&T、Verizon猶如死水一潭,串流公司的估值個別發展(Netflix屢創新高的同時,擁有Disney+平台的Disney卻跌穿了90美元一股,或不足19倍未來巿盈率的水平)之際,OTT Roku卻在短短7個月內飆升五成,這正是因為眾VOD公司(螳螂)依仗雄厚財力,在飽食收費電視蟬兒,正在拚個你死我活之際,給這名叫Roku的黃雀殺了個措手不及。且讓我們在這兩周對這家OTT公司作有深度的分析。

7個月內股價飆五成

Roku成立於2002年,是一家總部位於加州San Hose的科技公司,其成立背景與創始人Anthony Wood願景密切相關。作為連續創業家(Serial Entrepreneur),Wood在創辦Roku之前曾經是一家數字視頻錄像機製造公司ReplayTV的創始人;ReplayTV是一種數字視頻錄像機,允許用戶通過硬盤驅動器錄製和播放電視節目,不幸地ReplayTV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遇到了困難,於1997年成立,卻草草於2001年以破產慘淡收場,在ReplayTV失敗後,Wood看到了互聯網和數字流媒體的潛力,於是決定創建一種能夠將互聯網視頻內容直接傳輸到電視機的設備,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娛樂選擇,令Roku得以在2002年成立。

Roku最初的目標是開發一種便捷的流媒體設備,可以通過互聯網連接到電視。他們推出了第一代Roku數字視頻播放器,為用戶提供了通過互聯網觀看流媒體服務和其他在線內容的新方式。Roku的商業模式並不是通過提供自己的內容來獲取利潤,而是通過銷售硬件設備以及與流媒體服務提供商合作的方式盈利。Roku設備的用戶可以通過Roku渠道商店選擇並採用VOD服務,如Netflix、Hulu、Amazon Prime Video等。Roku還從這些服務提供商中獲得訂閱和廣告收入。

打造平價電視流媒體平台

作為提供電視流媒體平台的公司,簡單來說就是年輕人對價格敏感,希望可以平價收看收費電視台,以光顧OTT代替訂閱收費電視(如Verizon)。Roku其業務分為平台和設備兩個部分,平台部分包括數字廣告和相關服務,包括需求方平台(demand-side platform)、訂閱和交易收入分享的內容分發服務、媒體和娛樂推廣支出、高級訂閱銷售以及遙控器上品牌頻道按鈕銷售(Roku為特選頻道設定獨家按鈕,如Sling和Vudu,以加強客戶黐度)。設備部分涉及銷售流媒體播放器、音頻產品、智能家居產品和配件,這些產品通過零售商和分銷商銷售,也可通過公司網站直接銷售給客戶。

內容選擇廣泛 客戶好感大增

相比VOD和OTT諸公司,Roku因多個平台支持、開放生態系統、廣告和收入模式具有彈性和內容選擇廣泛而脫穎而出。Roku作為一種硬件設備和流媒體平台,允許用戶通過電視觀看各種流媒體服務。相比之下,Netflix只是一個流媒體內容提供商,需要通過其他設備(如智能電視、遊戲機、電腦、手機等)來觀看。Roku它支持多種流媒體服務,令用戶可以在一個設備上訪問多個平台的內容,方便選擇眾多,令客戶好感度大增。

此外,Roku與多個流媒體服務提供商合作,令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擇他們喜歡的流媒體服務,平台的設立令它能夠兼收並蓄。Roku又提供了多個不同型號和價格的設備,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和需求選擇合適的設備,無論是基本型號還是高級型號,Roku都有各種功能和選項,這使得用戶能夠按照自己的設備偏好和預算來使用Roku,而不受限於特定的硬件設備,與Roku Streaming Stick、Roku Express 4K+ Roku TV等。

財源多 售硬件吸訂閱收廣告

最後,Roku的商業模式不僅僅依賴於硬件銷售,還通過與流媒體服務提供商的合作來獲得廣告和訂閱收入,這使得Roku能夠提供一些免費的流媒體服務,並給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廣告體驗。

除了以上優點外,Roku也因為它提升客戶體驗和科技創新而令它能夠突圍而出,至於近月的股價飆升,主要是因為它的硬件Roku TV推出的攻勢。那麼它的股價有否過分炒高,經營上最大的風險又是什麼?下集再談。

作者為博士、財務總監、專業投資者協會專家顧問、CFA、FCPA、FHKIoD

專頁:facebook.com/yiuwinghim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