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
繼今年第一季的強勁反彈之後,中國經濟在第二季的復甦動能因信心疲弱、政策力度不足而減弱。最新的通脹指標顯示,內需持續弱勢,通縮風險上升。即將公布的季度GDP及月度經濟活動數據,有可能令投資者失望。
當局在最近的政策聲明中,傳達了寬鬆政策的訊息,但平衡短期與長期目標。
中國經濟自2022年底重啟以來,物價指數一直保持溫和,與成熟經濟體的高通脹形成強烈對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價格數據顯示,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持平,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則按年跌5.4%。
食品通脹是CPI的主要動力,線下服務被壓抑的需求釋放,帶動了服務價格。隨着假期臨近,旅遊價格按年升6.4%。另一方面,消費品價格按年下滑0.5%,預視整體消費需求正在降溫。新訂單及庫存等製造業PMI分項指數疲弱,亦反映類似趨勢。較令人憂慮的是PPI自去年10月以來一直處於通縮區域,原材料PPI按年降9.5%,或與投資活動放緩有關。
數據弱 要平衡長短期刺激目標
由於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基建投資,在近期的經濟復甦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其放緩訊號反映,固定資產投資所受的壓力漸增。未來數周,當局將會公布各種涵蓋國內活動、外貿及貨幣政策關鍵的指標。繼4月及5月時讓人失望的經濟數據後,新數據可能會令市場信心持續受壓。
除了增長數據外,月度活動指標或反映持續不利經濟的因素。由於商業信心低迷,私營範疇及房地產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可能成為主要的拖累因素。
另一個挑戰來自勞動市場,6月份青年失業率或維持在20%以上,保持社會穩定將成為當局的迫切任務。
經濟活動放緩數月後,當局有迫切性穩定市場預期,但要平衡短期刺激與共同富裕、住屋市場改革等長期目標愈來愈困難,所推出的利好政策也因而遜於市場預期。即使人行下調中期貸款便利利率,並把貸款優惠利率下調10個基點,投資者及企業對增長前景仍然審慎。
在關鍵經濟數據公布後,中央政治局將會討論經濟政策。今次會議有機會重新轉向短期穩定措施,重點是協調貨幣與財政措施以提振預期。中央政府或在央行信貸工具的支持下,擴大支出以提振內需。在通脹疲弱下,進一步下調存貸利率的預期有助降低公私營範疇的融資成本,甚至集中在首次置業人士適度放寬房地產政策。
環球股市當中,中國是年初迄今表現較為遜色的市場。然而,這反映疲弱的增長前景,以及欠缺刺激政策等因素已被市場充分消化。若增長及政策條件改善,均會帶動市場情緒好轉。
短期內,非必需消費、材料及房地產等周期性行業,或是政策刺激及市場情緒改善的潛在受惠者,而且相關板塊的估值並不昂貴。
從較長期的角度來看,我們繼續看好能夠受惠於內地市場擴大,以及政策支持的行業,例如先進製造業、機械人、自動化及可再生能源等。最近市場經過調整之後,行業的估值已變得吸引,股票選擇繁多,投資者不妨借助主動管理策略,在中國市場爭取超額回報。
作者為摩根資產管理環球市場策略師。她為《信報》/信網撰文,探討環球市場的投資機會。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柏青哥和日式選戰 |
上一篇: | 金銀市大幅攀高仍有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