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6月28日

鄂志寰 神州內外

回歸26年 金融業發展與新方向

香港回歸26年以來,在金融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一是金融保持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的地位,有力推動本地經濟發展;二是實現從區域中心向全球領先金融中心的跨越,金融競爭力不斷提升;三是建成全球最重要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與人民幣國際化攜手同行。面對百年未有大變局的外部環境,香港金融業需要百尺竿頭,再進一步,不斷擴大金融市場的深度廣度,保持並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為促進內地金融市場制度型對外開放增添新動力。

一、取得3方面巨大成績

回歸26年以來,香港金融業取得了3個方面的巨大成績:

首先,推動經濟發展,作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為香港相關產業發展提供重要動力。2022年香港金融及保險業的增加值達5831億元,較1997年回歸時翻了約4.4倍,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重由1997年的9.8%提升至20%以上。金融服務業於2022年共提供約27萬個就業崗位,佔總就業人數比例由1997年的5.4%,擴大至2022年的7.4%。每名香港金融從業者於去年的平均增加價值達210萬元,遠高於貿易及物流業、專業及工商業支持服務業以及旅遊業等三大支柱行業。

其次,實現從區域中心向全球領先金融中心的跨越,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為香港傳統優勢提供新的內涵。截至2022年底,港股總市值約35.7萬億元,位列全球第七、亞洲第四大股市,香港股市首次公開招股(IPO)募集資金自2010年以來七度排名全球第一;香港是亞洲(日本除外)最大的債券發行安排地、第三大發行市場;香港保險業的管理資產和保險密度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香港是全球第二大跨境財富管理中心、第四大外滙交易中心;此外,香港滙聚全球大型銀行,截至2022年底銀行業總資產達27萬億元。

再者,建設全球最重要的人民幣國際化業務樞紐。2003年,中銀香港(02388)獲中國人民銀行委任為香港唯一人民幣清算行,率先為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提供基礎設施支持,推動香港離岸市場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早期推動者和全周期重要參與者。

截至2022年底,人民幣資金池存款達9817億元人民幣;香港是最重要的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和主要的人民幣外幣中心,全球75%以上的跨境人民幣支付通過香港進行結算。香港的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為不同地方市場參與者處理與中國內地和在離岸市場之間的人民幣交易提供便利。近年來,內地有序推進資本賬戶開放,相繼推出「滬港通」、「債券通」、「基金互認」、「跨境理財通」、「互換通」、「港幣-人民幣雙櫃台模式」等措施,香港成為全球投資和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重要平台。

二、當前面臨更嚴峻挑戰

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性增加,作為全球領先的金融中心,香港面臨更嚴峻的外部挑戰。

其一主要國際貨幣政策調整,跨境資本流動頻繁,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導致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尤其是新興市場面臨資金流出的壓力。

其二是地緣政治不穩定性上升,大國博弈日趨白熱化,金融制裁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香港金融基礎設施的穩定性面臨挑戰。

其三是新加坡、東京等角逐競爭區域金融中心的領導地位,金融要素出現分流。近年來新加坡與香港頻頻上演雙城記,兩地在近年國際金融中心指數(簡稱GFCI)排名和得分十分接近,2020年以來的7次排名中有6次僅相差1分。在2023年3月發布的國際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新加坡排名第三,上海排名第七。香港雖維持第四位,但在營商環境、基礎設施以及金融業發展水準分項排名均有所回升,在傳統金融領域繼續保持領先,政府監管排名顯著向上。兩個城市比較來看,香港在營商環境、金融業發展水準以及銀行與保險業長期優於新加坡,新加坡近年在投資管理、市場交易和金融科技領域發展迅速。

三、釐清定位發揮獨特優勢

面臨新的外部環境,香港應釐清發展定位,妥善應對國際金融中心競爭,進一步發揮獨特的區位和制度優勢,鞏固傳統金融業領域,不斷擴大金融市場深度與廣度,保持並提升全球領先金融中心地位。

一是香港應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多元化發展特色。具體來講,應繼續發揮「一國兩制」、普通法、自由港等制度優勢,以及法律、會計、評級、仲裁、管理諮詢、教育等配套專業人才及服務積聚優勢;交通運輸、交易場所、跨境支付結算系統等基礎設施優勢;金融機構積聚,股票、外滙、資管、保險等金融市場交易活躍的市場優勢,以及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先發優勢,藉良好營商環境推動國際金融中心發展。

二是內地金融對外開放將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提供更廣闊空間。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也是內地金融對外開放的重鎮,在國家戰略布局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優勢。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是中國內地資本走向世界,全球資本進入中國內地的重要平台,截至2021年底,內地累計吸收香港投資超1.4萬億美元(約11萬億港元),佔內地吸收外資總量的57.6%,內地對香港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超8000億美元(約6.2萬億港元),佔內地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的53.2%。香港應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更大作用,加快與大灣區制度對接,進一步深化兩地金融合作。

三是搶抓「一帶一路」發展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帶來的機遇,作為內地與東南亞市場間「超級連絡人」,發揮跨幣種、多層次的平台網絡的優勢,輻射東盟市場,服務「一帶一路」沿線金融需求,降低了資金成本和交易風險。

四是把離岸人民幣業務打造成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獨特貨幣優勢。二十大提出「有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市場,應不斷完善人民幣產品及服務體系,優化業務管理機制,全面提升對客戶綜合服務能力,促進跨境人民幣業務高質量發展。

五是加快發展區內綠色可持續金融中心。碳中和將帶來一場深刻的產業革命,對全球經濟的供求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發展模式產生巨大影響,為綠色金融供給等帶來變革性挑戰,同時也蘊含着巨大的創新、綠色與協調發展機遇。綠色金融會是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增長亮點。

六是大力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加速提升金融科技水平,香港應把國際金融中心功能和創科優勢有效地結合起來,積極與內地及其他國家地區發展跨境支付基建,進一步提升跨境支付能力,打造科創金融中心。

作者為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