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6月8日

龐寶林 基金人語

華府巨額發債等同加息 勢累美股

一如市場預期,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只是一場鬧劇,協議最終獲得國會通過,美國政府連忙加快為各項政府支出發債籌集資金,刻不容緩。據稱,美國今年須合共發債1.4萬億美元,為過去幾年發債量數倍,首次發行量約1700億美元,旨在吸納市場資金。此舉猶如加息般收緊銀根,對股債皆不利,尤其是債券因供應量大增而刺激債息趨升,這亦解釋為何聯儲局要在6月份暫停加息,否則美國政府發債成本更高昂、負擔更沉重。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及聯儲局伺機爭取更多時間審視通脹及經濟數據等,會否維持利率不變,甚或不再加息?若否,未來7月或9月可能再各加息0.25厘,又或其中1個月加息0.25厘。

鑑於美國接連有多間地區銀行倒閉,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監管機構可能要求規模在1000億美元以上的中小型銀行必須提升資本充足率20%。現時資產規模達2500億美元以上的銀行才需要面對最嚴格監管要求,這意味規模1000億至2500億美元中小型或社區銀行同樣被要求提升資本充足率20%,並遵守此要求,即減少20%資金為中小型企業提供融資及借貸等。須知這些借貸業務包含槓桿元素,增加資本充足率形同進一步收緊中小型企業融資和借貸,估計最少等於再加息0.25厘,雙管齊下必定帶來更巨大震盪。

納指若回調 資金將湧入

筆者因此猜測聯儲局7月及9月再次加息機會不大,除非這兩三個月通脹及經濟增長等情況仍然不俗,否則美國利率真正見頂機會提升。

若美國經濟增長因上述情況放慢,美股則很可能受壓,標指恐下跌至3900點;納指則表現亮麗,從年初至6月6日合共上升26.8%,如果回調7%至10%,勢將吸引更多資金流入美股,何解?

1. 中美博弈纏繞不休,美國科技股優勢卻表露無遺,對美國具威脅的中資科技企業紛紛自行「撤退」,美國全方位打擊華為更前車可鑑,加上AI發展神速,可謂如虎添翼,故此吸引中長線資金湧進美國科技股。

2. 全球資金流入美國股債,今年美國本土淡友率先被殲滅,納指升勢凌厲也導致許多看錯方向的對沖基金慘敗。

3. 美國企業回購股票一直為其強項,早年不少具遠見的企業趁極低利率之機發行10年期債券甚至30年期債券,因而取得大量便宜資金供股份回購。

4. 眾多美國退休金均定期以現金投資於美股。

美國最擅長製造戰爭及政治威嚇,從而脅迫海外資金流入美國,環球諸國因畏戰而不得不就範,包括洽購美國武器、「上繳保護費」予美國等。近年來,亞洲地緣氣氛緊張,吸引避險資金流入美國股債,推動美股恐慌指數VIX下跌至一年低位,報13.6,資金實為美國所用,令美元強勢持續,美滙指數從今年低位100.734拾級而上,至近日約104水平。

圍堵中國劇本早已寫好

筆者認為,美國似安排俄烏事件在亞洲重演,並早已精心部署相關劇本。記得去年北約邀請日本及南韓以觀察員身份參與會議,上月從歐洲轉移至亞洲上映,手法駕輕就熟,南韓及日本也經驗豐富和默契十足;歐盟早於俄烏事件合作無間,今次亞洲之行順暢無阻,相信今次圍堵中國無論速度、幅度、周密度、合作、參與國家數目等,均較應對俄羅斯更厲害。各位不妨參考下列例子︰

1. 七大工業國(G7)制裁中國時間表提速,尤其是晶片業。各位必然問道︰為何南韓願意不接收美光因被中國制裁所產生的市場缺口?南韓卻與日本和美國採取一致行動利用晶片限制中國,相關時間表也大幅提早,例如日本由7月起逐步限制製造晶片材料出口,令中國出口業備受打擊。

2. 歐洲已取代中國成為美國最大進口國,美國從亞洲進口中,中國佔比已由2013年之68%下跌至去年的50.7%。

3. 美國、歐洲及五眼聯盟等緊密合作,中國面對更嚴峻的挑戰及難題,除了南海問題外,數天前美國軍艦與加拿大軍艦穿越台灣海峽時,中美軍艦幾乎相撞,當時三國軍艦曾一起對峙,加拿大記者亦於加國軍艦上看似非常開放地報道此事件,但是能否中立地報道?

每次雙方對峙只是起步點,相信將來美國與其盟友到南海「踩場」更頻繁,倘若偶一不慎,後果堪虞。

戰爭是美國第一選項

以史為鑑,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及扶植成立偽滿政權,後於1937年發動「七七盧溝橋事件」全面侵略中國;現時美國與其盟友及北約等軍艦在中國南海地區肆無忌憚地航行,甚至利用浮標進行軍事研究工作,發生擦槍走火事件只是時間問題。

倘若真的出現此情況,美國及其盟友便可藉機向中國宣戰,此乃美國最終目標,既可迫使其盟友像制裁俄羅斯般全面制裁中國,要求其盟友與中國脫鈎之詭計或得逞。一如早前有傳媒報道指美國總統拜登下令炸毁俄羅斯北溪一號管道,目標是中斷俄羅斯與歐洲的關係,迫使歐洲脫離對俄羅斯能源和資源的依賴,繼而全面聽從美國指令。

戰爭乃美國第一選項,為武器銷售、強美元、強美股、資金流等帶來莫大裨益,相信美股將受惠於亞洲資金流入及反覆地不斷上升,一如九十年代末期亞洲金融風暴引發極大量資金流入美股,造成美國科技股泡沫。

納指曾上升至5100點,明年大選同樣亦步亦趨,會否引發美國AI相關科技股泡沫甚至爆破?各位宜拭目以待!筆者絕不希望出現灰犀牛,但必須為客戶投資組合作出充分準備。

回顧東驥模擬組合,截至今年6月6日一周上升0.67%,年初至今表現為-3.42%,成立至今累計升幅達776.33%,平均年化回報為8.61%。

聲明︰作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有持有上述所提及的證券。

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網址︰www.pegasus.com.hk

電郵︰[email protected]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