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8日
6月7日,周三。早在聯儲局於去年3月啟動加息周期之前,評論界已敲鑼打鼓,預告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期間用過的理據包括國債孳息曲線倒掛、採購經理指數反映製造業持續萎縮、通脹高企損害消費者信心等。十多個月過去了,衰退早成「共識」,但作為經濟預測,講足年半若仍只聞樓梯響,縱使終有一天成真,也談不上什麼實用價值了。
分析師在衰退這個情景上押重注,說穿了不過項莊舞劍,矛頭所指實乃美股。近日聽得最多的是,大盤全賴科技巨企力撐,市底脆弱不堪,有大行索性圖文並茂,在ISM製造業指數與標普500指數之間來個對比,根據兩者按年變幅的背馳程度,推論美股「該」從現水平下跌15%!
大上大落兩三回
言下之意,經濟與股市一旦重新接軌,即將發生的並非製造業復甦追上美股,而是美股回歸現實掉頭下滑。標指隔晚收4283點,去年10月低位為3577點,若從現水平回落一成半,大盤將重返三千六左右水平,果真這樣,始於去秋的升市想唔認「熊彈」都難,看淡美股的分析師顯然連這條死數都計埋。
砌圖也好,計數也罷,衰退唱了十幾個月,姑勿論最終會否發生,倘若承認股市具有前瞻性,跟經濟背馳也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作為實戰者,老畢看到的是,在這一年半間,美股不斷上上落落,很難整理出一個令所有人都認同的訊息。以「股王」蘋果為例,去年初至仲夏,股價由歷史高位瀉近30%,然後從低位回升35%;這波反彈結束後再度急挫三成,年初至今又飆逾四成兼破頂。
以20%技術定義為準,在衰退聲不絕的這18個月內,蘋果牛完又熊、熊完又牛,大大話話兩三回矣,接着發生什麼,唔會有人拍膊頭通知你。從這個角度看,所謂新牛市還是熊反彈,無非搵嘢嚟拗。
發掘訊息尋交易
猶記得,有段時間口水界不斷爭論應根據哪個準則確認金融海嘯後美股牛市重臨,一派認為新牛誕生於標指2009年3月見底那一刻;另一派打死唔認同,堅稱美股2013年突破海嘯前的歷史高位,熊轉牛始貨真價實名正言順。不妨想想,從2009年觸底至2013年再度破頂,標指累漲150%,複合年均回報達25%,當真厚利在手,大家認為投資者會不會深究這四年出現的到底是新牛、技術牛抑或熊反彈?
分析師一旦結論先行,數據不外拿來支持既定觀點。打個比方,美股升市高度集中於重磅科企,好友會翻出情景相似的歷史案例,為未來12個月繼續爆上提供佐證;淡友則加碼押注經濟、盈利雙衰退,不見美股四腳朝天誓不罷休。既然各有堅持,與其偏信任何一方,不如在對立的觀點中發掘真正有用的訊息,看能否在市場中找出值博率高的交易。
誰亦不容否認,美股市寬很不理想,科技救全家之說不脛而走,極度超買的科技股急須調整。消極地想,連龍頭都撐唔住,大市插水厄運難逃。然而,積極地看,資金從擠擁不堪的交易退出,有機會轉投嚴重落後領域,疫情肆虐期間,科技/增長股狂升後急回,價值/周期股跟着接力,歷史會否重演言之尚早,但當真要炒均值回歸,這次值博率可能更高。板塊輪動是健康牛市必需的「燃料」,與其在科技股運滯時罵龍頭陀衰家,科技股當旺時又投訴升市過度集中,想想資金有沒可能趁機換馬,豈非更具建設性?
老畢上月中旬開倉Long Call追蹤羅素2000指數的ETF(代號IWM),正是建基於上述想法(見5月19日〈瘦田無人耕 耕開有人爭〉)。作為美國小型股基準,羅素2000在我建立這個倉位時,不論從絕對值還是相對標指着眼,皆處於唔係粥就飯的關鍵水平。
在下對IWM 170美元防守力有信心,考慮過風險與回報,覺得食飯機會大過食粥,遂揀了10月到期、行使價190美元的認購期權下注。操作思維很簡單,170美元一旦失守,等於市場告訴我睇錯市,盡快止蝕便是;反之,均值回歸/板塊輪動的想法若得到事實支持,利用期權賭觀點,一蚊變三四蚊並非奢望。
市況極端製造機會
證諸近數天市況,小型股追落後有勢可見,羅素2000連日跑贏標指、納指,老畢運氣看來不壞,希望能彌補之前過度看好日圓之失。正所謂物極必反,納斯特100指數相對羅素2000比率較歷史中位數高逾3個標準差,市況如此極端,博均值回歸押注細股,即使輸咗都no complaint。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從估值推算第二隻熊腳位置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