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6月7日

曾國平 經濟3.0

結合事實與空想的陰謀論

美國上周五公布5月份就業報告,新聞頭條的角度,不外乎是勞工市場韌力十足,在聯儲局連番加息之下,非農職位仍有比市場預期要高的增長,早兩個月的數字更有上調。報告的另一主角失業率,則由3.4%升至3.7%。

細看這份報告,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分歧:根據機構調查(establishment survey),非農職位增長為33.9萬個;算出失業率的家庭調查(household survey),則顯示就業人數下跌31萬,失業人數更上升了44萬。

兩調查設計和定義上的分別

一升一跌,耐人尋味,好幾位在創新科技界大名鼎鼎的創業家、投資者,就為此大做文章,言下之意是,政府有捏造數據的嫌疑。擁有數十萬追蹤者的名人一聲令下,其支持者自然就各自發揮想像力,各種陰謀論應運而生,政府故意唱好就業市場的說法不脛而走。

見到這個「爭議」,不禁懷緬過去:11年前本欄剛剛在《信報》面世,寫了多次的題目正是這兩個調查之別。其中一篇的內容依然有效:

美國每月的就業情況報告,數據來自兩個獨立的調查,一為家庭調查,一為機構調查。前者就像香港的人口普查,問的是家庭成員的工作情況。調查除了問誰在工作、誰失業、誰在找工作等問題,也記錄下家庭成員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資料。不過,由於作這類訪問的成本不低,於是抽樣較小,每月只有7萬個家庭左右,不到美國人口的百分之一;後者的資料則是從非農業機構得來的,探討的是公司請了多少人、解僱了多少人等問題,以行業分門別類,抽樣更有十多萬家的機構,涉及以百萬計的僱員。一般來說,由機構調查的抽樣大得多,其數字也就更可靠。不過,機構調查並不包括自僱、從事農業等人口,涵蓋面比家庭調查要窄一點。

是的,機構調查樣本較大,「噪音」較少,一般比家庭調查可靠,是以5月這份報告是喜多於憂。當年在專欄沒有提及的是,為了方便比較兩組數字,負責整理就業報告的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特地製作了經調整的家庭調查就業數字(adjusted household survey employment),主要步驟是剔除農業勞工和考慮擁有超過一份工作的勞工(家庭調查是以人為單位,機構調查則以職位為單位)。根據5月份數據,經調整的家庭調查跟機構調查分別小得多,上升的方向亦一致。

金融陰謀論的思想跳躍

金融陰謀論,不論中外,套路大致一樣。早前在本欄寫過的本地例子,例如貨幣互換協議、聯繫滙率隨時失守等等,以及今次的美國就業數據分歧,都是建築在一些客觀事實之上。金管局的確有把跟內地的協議「優化」,包括從此不用續期,協議金額亦實在有大幅提升;港元的確轉弱,金管局亦有大額入市,銀行體系結餘亦確實下降;勞工統計局的就業報告,白紙黑字地寫出兩組似有矛盾的數字,而大選臨近,拜登政府的確在追求漂亮的經濟表現。

事實大家都觀察到,陰謀論者的厲害之處,是以此起點作一個遠超事實所能支持的思想跳躍。互換協議是為解決流動性問題的短暫借貸,陰謀論一跳就跳到內地「暗渡陳倉」式的永久搶錢;聯滙制度下,港元總有接近弱方兌換保證的時候,陰謀論一跳就跳到港元抵受不住衝擊而崩潰;就業報告的兩組數字樣本大小不同,經常出現數額不少的差異,陰謀論一跳就跳到政府官僚為唱好經濟故意美化一組數字。

事實客觀可信,跳躍出來的結論吸引,陰謀論的威力從來是源自三分事實加上七分想像(比例高低,視乎陰謀論者的功力)。完全沒有根據的故事,是難以成為陰謀論的。天馬行空的神話傳說之所以引人入勝,必不可少的是一些人人都知道的事實(例如天文現象、地理環境),以及在滿天神佛中滲入一些真實人物。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