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
隨着疫情防控期間延後的需求逐漸消化,內地4月經濟數據增長減緩可能進一步削弱消費者信心,但我們認為,服務支出持續復甦,仍將推動內地今年GDP增速達到最少5.7%,惟預期本季GDP增速達到近8%的峰值後,經濟復甦的最快階段或將結束。
然而,我們並不相信這意味着需要降低中國配置──儘管增長速度或已見頂,不過企業盈利尚未完全反映迄今為止的復甦進程,未來幾季應會迎頭趕上。
人行料短期不減息
居民消費信心回暖,是經濟持續復甦的驅動力,也是我們看好中國市場的重要條件。我們估計,決策者將繼續透過有針對性的財政政策提振商業信心,提高家庭收入,並最終促進需求(最早可能會在7月份的政治局會議上推出)。部分行業有望見到更多稅費優惠措施,如房地產板塊,但在政府債務水平較高之際,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的可能性不大。
另一方面,內地經濟復甦過程顛簸,通脹保持溫和,加上美國聯儲局可能暫停加息,均意味着中國人民銀行還有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的空間。不過,由於目前流動性充裕(從M2貨幣供應和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可以看出),且全年經濟增長仍有望超過約5%的目標水平,我們並不認為中國短期內會下調政策利率。近期的政府論調和人行第一季貨幣政策報告都顯示,當前利率水平是合適的,這反映決策者開啟減息的門檻較高。
惟如果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繼續走軟,人行可能在下半年小幅下調存款準備金利率或中期借貸便利利率(MLF);倘若沒有相應推出需求刺激措施,貨幣政策放寬的鼓勵作用可能會減弱。令人鼓舞的是,政府表示在當前階段還需加大政策支持。我們認為,市場不必擔憂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會提前結束。
地緣政治局勢是投資者關注的另一重要因素。其中一項憂慮,來自美國可能簽署一項限制對中國敏感高科技行業投資的行政命令。我們估計,現有投資可能不會受影響,行政命令限制的領域或將局限在人工智能、高端晶片和量子計算等相關的新投資。儘管上述板塊仍會較為波動,但行政命令的細節一旦明朗,將降低市場的短期不確定性。
吸高息防守板塊抗波動
自2022年10月以來,中國市場佔整體收入份額較高的全球股票籃子,跑贏全球基準股指大約10個百分點,同期中國股票卻表現落後。這種走勢差異顯示,投資者對布局中國重新開放主題仍保持濃厚興趣,惟同時也着力避開地緣政治風險。
對中國市場而言,盈利增長改善一直是可靠的股價驅動因素。第一季企業盈利較上年同期增長1%,仍遠低於目前經濟復甦所預示的水平。隨着經濟復甦傳遞到企業純利,全年盈利增速有望回升至14%左右,這將支持中國股市在年底前取得中雙位數回報。
不確定性高企之時需更加注意精選,這也意味回報可能比之前預期的延後到來。隨着經濟復甦周期推進,我們仍繼續看好復甦受惠板塊,如消費、互聯網、交通運輸、資本品和原材料。不過,我們也建議採用槓鈴策略,轉移部分資金至金融和公用事業等高股息的防禦性板塊,將更可應對短期波動,並穩定整體投資組合的表現。
作者為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大中華區股票主管。她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投資見解。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恒指倡外企納藍籌 反映定位變 |
上一篇: | ATM跌後反彈 保險股候加P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