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
恒生指數歷史悠久,自1969年面世以來經歷過多次改革。遠的不說,近年的改革包括2020年起納入同股不同權和第二上市公司,2021年更加進行了重大改革,以加強香港市場的代表性,措施包括優化選股方法、縮短上市歷史要求,以及增加成份股的數目等。
數量具規模 政策配套完善
2023年,恒指再次踏步向前,恒指公司4月時刊發諮詢文件,其中一項建議就是關於外國公司入選恒指的候選資格。
究竟所謂的「外國公司」是如何定義?恒指公司把其定義為於大中華地區以外註冊,且主要業務來自大中華地區以外的公司。要作出如此建議,是因為恒指被廣泛視為香港股票市場的領導指標,自推出以來一直都是港股的寒暑表,需要適時反映港股市場內的變化及香港發展趨向。
過去十多年來,港股中的外國公司數目持續上升,由2010年僅6間增加至現時的68間,13年來升幅逾10倍。
隨着愈來愈多外國公司來港上市,其實外國公司在2018年第三季起便已符合納入恒生綜合指數的資格,而在今年3月開始,中國內地投資者更可以通過互聯互通買賣恒生綜指內的外國公司股票。
外國公司在數量上已有一定規模,政策配套亦進一步完善,加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本身定位就是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其他地區,因此作為反映香港情況的指數,恒指亦是時候考慮將外國公司納入候選資格。
更符連接內地與國際角色
關於上述建議的諮詢期在5月底完結,假如建議獲得廣泛認同,恒指的選股範疇將擴大至包括以香港作為主要上市的外國公司,並採用與其他候選公司一致的納入要求。而在放寬選股範疇之後,恒指的定位將由現時代表在港上市的大中華公司,伸展至更全面地代表整體港股市場,從而更為符合香港作為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的國際金融中心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恒生指數系列當中亦有一條專門面向港股外國公司的指數──恒生外國公司綜合指數。該指數早在2011年9月推出,成份股的12個月平均月底市值至少要有30億港元,目前成份股數目為11隻,主要是來自非必需性消費行業,股份數目和合計權重分別為7隻和61%。
表現方面,截至今年4月底,恒生外國公司綜合指數無論是短線(3個月)又或是較長時間(1年、3年、5年),均跑贏恒生綜指。投資者若對在港上市的外國公司有興趣,可以此指數作參考。
作者為恒生指數公司行政總裁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美債務上限問題危中有機 |
上一篇: | 內地企業盈利滯後復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