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3日
《國富論》中流傳最廣的一個例子,相信是用來證明分工好處的那一間造針工廠。
各種大小粗幼的針,在十八世紀是日常用品。與亞當史密處於同一年代的作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在其《格列佛遊記》中有這樣一幕:身處大人國的格列佛,成了一個9歲女孩的「寵物」,有次女孩想把格列佛放到船上,稍一不慎把他從高處摔掉,幸好女孩身上有裝飾用的三角胸衣(stomacher),裝飾品上插有一條用來固定衣着的針(corking-pin),剛好勾到格列佛的衣服,救了他一命。
這些用途廣泛、價格低廉的針,不時在當時的文學作品出現,百科全書和其他技術書籍亦有詳細形容造針技術。亞當史密以此為例,是順應知識潮流。
造針例子中莫名其妙的數字
亞當史密從微不足道的針,看到分工的威力無窮。簡單如一支針,工序可以分成18個,有些工廠更由18組不同的工人負責。這段的焦點是這一句:「我見過一間小工廠只僱用10個人,因此他們每人都要負責兩、三個工序。(I have seen a small manufactory of this kind where ten men only were employed, and where some of them consequently performed two or three distinct operations.)」之後他就引用數據指出,這10個工人每日可以產針48000支,每人平均產量4800支,但若果10個人各自從頭到尾獨力生產,每日最多只能造出20支。分工帶來熟能生巧等的好處,足以把產量提升200多倍,為國家帶來可觀財富。
這個造針工廠大家都聽過,未必聽過的是在《國富論》出版之前,亞當史密早已在格拉斯哥講學,其中一部分後來就成了《國富論》的骨幹。根據其學生流傳下來的課堂筆記,亞當史密最遲在1763年已引用造針的例子,同樣提到那18個工序,但每個工人的平均生產力只有2000支,比《國富論》中的少超過一半。這個改變,看似是亞當史密經過「實證研究」後,改變了想法,修正了原本的數字。
根據法國學者Jean-Louis Peaucelle的考據【註】,實情並非如此。亞當史密引用的數字皆有來歷,而他到底有沒有參觀過工廠,亦頗值得懷疑。
引經據典還是以訛傳訛?
亞當史密例子中的18個步驟,明顯是來自法國Diderot與d'Alembert編輯的《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其1755年出版的第五卷,有由Alexandre Deleyre撰寫的「針」條目,裏面就提到造針的18個步驟,其用字亦跟後來《國富論》的那一段相似。諷刺的是,Deleyre在條目中也聲稱內容源自親身觀察,但根據Peaucelle的詳盡分析,這條目其實也是取材自幾個不同的來源。
若以徹底分工的角度解讀那18個步驟,即有18個不同的工人製針,而條目中提到工廠每日可製針36000支,亞當史密很可能就是把這個數字除以18,從而得出人均2000支的答案。
到了1766年,法國歷史學者Philippe Macquer在《美術與工藝字典》中亦有關於製針的一條,內容大致跟《百科全書》一樣,但工序只剩10個,當中8個更列明生產速度,例如每日可以把多少支針弄直等等。除了10個工序跟亞當史密的10個工人頗為相似,更耐人尋味的是,把生產速度換算成人均產量,得出的數字大約等於亞當史密提到的4800支!根據亞當史密的藏書紀錄,他帶領貴族子弟遊學法國時的確有購買此書。
包括亞當史密在內一大堆有關製針的論述,除了互相抄襲,還有一些更滑稽的處理。製針雖然有多個工序,但每個工序是否由一人專門負責,還是一人包辦幾個工序,是個要靠實地考察才能解答的問題。Peaucelle提到一位法國學者,寫作依靠的就是有關製針過程的「示意圖」,見圖中有若干工人負責若干工序,就把圖中的人數當成分工的數據了。
無論是真是假,亞當史密以造針工廠為例,主要是為了「戲劇效果」。在《國富論》中談造針的前一段,他就指出大企業每個工序都涉及大量工人,難免要在不同地方生產,分工的神奇就看不出來,規模小的企業,反而在同一地方運作,可以直接展示工人如何埋首發揮專長。亞當史密以造針工廠為例,除了是順應潮流,也是為了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他無疑是成功了。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註:這位學者就此題目研究甚豐,以英文寫成的可參考Peaucelle, J. L. (2006). Adam Smith's Use Of Multiple References For His Pin Making Example.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13(4), 489-512.及Peaucelle, J.-L., & Guthrie, C. (2011). How Adam Smith Found Inspiration In French Texts On Pin Making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History of Economic Ideas, 19(3), 41–67.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Nordson高精密專利經營往績佳 |
上一篇: | 單身貴族五招應對長期照顧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