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9日

習廣思 信筆攻略

內銀保衞淨息差 投資者皆大歡喜

港股恒指周一進賬逾200點,對比外圍股市漲幅不算大,上升股份依然集中於一堆中字頭股份,如屢創新高的中石油(00857)及中移動(00941)等;科技股繼續低沉,幾隻大型股份都報跌。資金最新追捧內銀股,內地銀行剛公布新一輪減存款息行動,旨在誘使資金離開銀行,流向消費及投資,這對內銀極為有利。

落實下調存款利率

內地銀行正落實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據報道,浙商銀行、渤海銀行、恒豐銀行公告稱,於上周五(5日)起調整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其中3年期及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降幅最大,已調整至3厘以下,有銀行下調幅度高達30個基點。

據官媒分析,近期銀行接連調低人民幣存款利率,主要是穩定實體經濟貸款利率,同時充分利用存款利率市場化調節機制,主動管理負債,有效降低綜合融資成本,更好「保衞」淨息差。

在內地,銀行存款並不如美國般流出,反而持續上升,中國民眾人民幣存款繼去年創紀錄增長17.8萬億元人民幣之後,今年首季再多9.9萬億元人民幣,增幅相等於2021年全年。

存款激增背後,是經濟前景存在不確定性,民眾既不敢消費,也不敢用作投資,於是把資金閒置在銀行體系,做收息一族。同一時間,銀行間因競爭激烈,向存戶推銷各類結構性存款,於是息差收窄了,結構存款又吸引更多資金流入銀行,令消費及投資更受影響。

事實上,中國金融監管部門上月底已推動降低金融業的負債成本,以紓緩息差收窄壓力,當中包括降低存款利率及壓低結構性存款規模,以助激活經濟。據外電引述多名消息人士報道,監管部門上月敦促銀行進一步降低存款利率,當中,四大內銀或會下調部分個人和企業利率。受影響的產品包括通知存款和協議存款。

報道提到,內地利率自律機制的成員(大部分為內銀)上月舉行會議,會上要求降低存款利率。根據該機制發布的《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個別地區自律機制要求當地銀行自第二季度的1年、2年、3年和5年期定存息率,須按年減10個基點。若每個期限降幅不足,會在「定價行為」得分基礎上扣分,該項評估每季度做一次。

銀保監統計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商業銀行淨息差為1.91厘,創歷史新低,而2019年底為2.2厘。這就是官方媒體提到,要「保衞」淨息差的背景。四大內銀本身已經具有壟斷性,奈何中小銀行積極爭奪存戶,官方要「保衞」淨息差。

外電引述消息透露,內地早年市場熱銷但遭監管當局打擊的結構性存款,如今再現抬頭跡象,今年多間內銀的相關業務都呈現快速增長,所以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近日進駐部分銀行,要求進一步壓縮結構性存款規模。

報道指出,部分銀行正考慮調整通知存款等「創新存款」的利率水平,而個別銀行計劃停止銷售通知存款產品,並研究如何處理存量產品。

所謂創新存款,部分涉及沒指明存款期,僅設約定支取存款的通知期限存款,支取時按約定期限提前通知銀行,靈活度接近活期存款但利率較高,更可自動續期。其他創新存款如各式「零存整付」,有不同條款增加存款吸引力。至於何解銀行在存款激增之下仍要競相創新爭奪存款,就各有不同原因。

估值低殘 官媒多番關注

銀行淨息差逐年下跌,加上呆壞賬在地產低潮下可能攀升,致使內銀股近年持續低迷,無波幅亦無升幅。不過近月情況出現變化,工商銀行(01398)昨急漲4.5%,已連續3日出大陽燭,大幅追回落後的升幅。工行股價自2021年首季見頂後【圖1】,基本上跌足一年半以上,到去年10月才見底回升,期間由近5.6元高位跌至僅3.4元,挫幅近40%。

個別內銀如招商銀行(03968)因高管落馬等事件影響,跌幅更大,由2021年5月約71元,最低插至26元以下【圖2】,降幅達63%之多。

銀行股跌價,對普羅投資者影響重大,因銀行股屬最多散戶投資者的落注對象,既取其息高,亦鍾情於其穩健性,尤其四大內銀,話名係股份制銀行,實際上是國家隊。

內銀股股價低迷,一則影響指數表現,拖累大市,二則牽連散戶投資成績,無法帶來財富效應。若內銀股全線向上,情況則剛好相反,內銀投資者笑逐顏開,大盤指數又會向上,銀行股價提高,也有利於集資及補充資本。

官媒已經不止一次提到內銀股估值過低的問題,之前本欄也曾提過,內地高唱中國特色估值體系「中特估」,官方就多次出口術稱,內銀估值不合理地過低。內銀股被高唱估值便宜,還不及一招降存息及壓縮結構存款有效,有國家級行動的助攻,值得順勢跟進。

話說自去年底今年初以來,資金就不斷流入中字頭國企巨頭股,而且專買國企,以及收益穩定的防守股,一眾民企股、科技股卻視而不見,情況頗為特別。在「去美元化」大前提下,更多國家之間貿易傾向用人民幣結算,這給中國股票更多資金來源湧進來,俄羅斯、巴西、印度等地都可能在收取人民幣之後投入到中港股債市場。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