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6日
不要盲目看好。沒錯,筆者曾於4月4日詳述一貫看好的立場,但值得關注的是,這亦有可能令股市上漲告吹的風險。別再想那些被大肆炒作的恐慌,例如香港出口下跌、全球通脹升溫,以及銀行業「爆煲」,這些已受到太多關注,而且大部分已預先在股市中反映。相反,我們應去捕捉那些正在潛伏中的負面因素,這些因素目前似乎未對股市構成威脅,但轉變可以來得很快,讓我們看看一些值得關注的風險。
儘管恒指自去年10月底以來已回升40%,但市場仍關注港股自2月以來的震盪,這離不開令人恐慌的新聞頭條,例如香港今年1月份出口歷史性急跌,並且在重新通關後持續下滑、消費券經濟回報不斷下降、海外銀行倒閉、經濟衰退、俄烏戰事等等。然而,有效的市場往往能快速而持續地預先消化廣為人知的新聞及觀點,削弱意外事件的影響力,只有重大意外事件才會嚴重影響股市走勢。
警惕信貸緊縮衰退風險
其中一個可能性是信貸凍結。但這並非來自瑞信(CS)和矽銀(SVB),亦非來自對銀行危機「蔓延」的恐慌。有如筆者先前預言,事實證明這恐慌被誇大。全球貸款增長依然強勁,在4月3日至7日當周,美國貸款按年增長9.5%,高於一年前同期的6.5%;歐羅區商業貸款增長雖略為放緩,但2月份仍按年穩健增長5.7%。防疫限制的確會拖低借貸需求,但隨着措施取消,情況應會改善,而借貸正是經濟增長的動力。
隱藏風險:若全球貸款增長速度長期低於核心通脹率,則可能會出現隱性信貸緊縮,或會增加股市未預計的更深入經濟衰退的風險。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一旦銀行龐大的低成本借貸基礎(即筆者之前詳述過的存款過剩情況)迅速消退,掀起的存款搶奪戰和推高的存款利率將會造成這種結果。
不過現在並非如此,儘管市場憂慮矽銀事件會引發存款逃離銀行,但美國大型銀行今年首季資金流出並不嚴重。銀行仍然存款充裕、利息尚低,並調高最優惠貸款利率(包括香港)以提升貸款盈利能力。然而,我們仍需提高警覺:香港存款正往高息定期賬戶轉移,銀行的綜合存款利率已推高至兩厘以上;美國在矽銀事件後改變銀行規例,亦可令聯儲局之前的加息進一步推高美國存款利率。
更大的風險是:若加息不足以減緩通脹,部分在2020年取消或降低儲備金要求的央行(如聯儲局和香港金管局),或會重新實施儲備金要求;矽銀事件的後續政治活動,很有可能會提高這個可能性。萬一出錯,借貸會受到打擊。這正是拖累美國1937年陷入經濟大衰退的元兇,而時至今日這個影響可能會是全球性。
慎防加密幣法規釀災難
銀行業動盪亦掀起一場討論,針對改變美國按市價計價的會計規則,該準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善意的法規造成災難性結果屢見不鮮。因此,要小心加密貨幣。雖然加密貨幣市場規模很小又與實際經濟脫節,本身不構成經濟風險,但倉卒制定加密貨幣規則可蘊含意想不到的後果,有可能意外殃及非加密貨幣資產。除了香港立法提案,歐盟亦即將推出新的加密貨幣規則,而自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和標誌銀行(Signature Bank)事件後,在美國也引起愈來愈多討論,密切觀察事態發展。
地緣政局亦隱患處處,說的並非早已被廣泛關注的俄烏戰事,而是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對宿敵鄰居構成了更隱蔽的威脅。巴基斯坦現時開始進口俄羅斯石油,由於抬高其享有的俄羅斯原油價格折扣,激怒了印度。印中邊境緊張局勢亦正醞釀中,衝突或會牽連兩大經濟體及三個核武強國。
至於筆者的最大憂慮,就是任何沒被人們(包括筆者在內)預料到的大事件,那是真正的隱形殺手!
話雖如此,也別想太多。股市上漲的頻率遠高於下跌,以具有最長準確歷史數據的標普500指數為例,自1925年以來,有75%時間的12個月滾動回報率是上升的。港股自1969年有準確數據以來,有69%時間都是上升的。因此,保持看好的同時,留意風險升級的情況便好。
作者為Fisher Investments的創始人、執行主席兼聯席首席投資官。Fisher Investments是價值超過2000億美元的資金管理公司,為全球大型機構和高淨值人士提供服務,目前在超過15個國家發表專欄,亦曾撰寫多本暢銷投資書籍。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金融政策要力谷報復性復甦 |
上一篇: | SVB倒下加劇VC資本寒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