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
港股近月兩項市場活動漸活躍,一為供股/配股集資,二為企業回購(Buyback);從歷史角度看,現時程度雖未達十分熾熱,惟發展仍值得跟進,亦帶出一些重要訊息。
截至4月25日為止,香港上市企業本月透過供股/配股集資涉及金額已突破230億元,並超越今年2月高位,創14個月以來高位【圖1】。儘管如此,以宗數角度看卻只有14宗的偏低水平,若比對以往「集資大時代」,目前活躍程度顯然尚「不入流」。
兩者未達熾熱程度
事實上,統計過去近20年供股/配股集資活動涉及金額(26周累計,約為半年總額)佔總體上市企業的比率(下簡稱「供股/配股佔比」),可見相關集資活動十分熾熱時,例如2021年上半年和2015年中,比率往往可攀升至高達1.5億元,即代表透過供股/配股半年間平均每間上市公司抽走資金約1.5億元【圖2】;而截至4月17日為止,比率則只有3600萬元而已,雖然數字正爬升中,卻仍處偏低位置,比對歷史表現更談不上「熾熱」。
另一類集資活動:IPO情況又如何呢?根據彭博統計,本月迄今IPO集資涉及金額只有約65億元,數值只是於近年低位。
若把IPO連同供股/配股集資活動一併計算,可見供股/配股+IPO合併集資金額(26周累計)佔比(下簡稱「合併集資佔比」)過去9個月只於3000萬元低位橫行,近月只是在配股/批股活動帶動下增至約5000萬元【圖3】;比對以往集資壯旺時期動輒可達3億元,可見現時整體集資活動算十分低。
這裏有兩點值得補充,首先,從「供股/配股佔比」變化,不難發現當佔比攀升至如前述高位時(1.5億元),又或「合併集資佔比」升至接近3億元時,往往距離恒指見周期頂部、並且開始下行時間十分吻合。換言之,由於目前集資金額相對有限,故集資活動引發股市調整的機會不大。不過,這並不代表大市短期不會下跌,只是僅從集資活動角度看,市場抽走資金不算多,故港股回落壓力不致太大而已。
其次,集資活躍程度其實某程度也反映市場景氣的變化。由於市場氣氛興旺,集資活動亦會相對活躍,反之亦然。故此,過去近一年以來集資活動持續低迷,某程度反映港股市場景氣相對薄弱。
3月回購金額破頂
回購活動方面,根據港交所(00388)披露易,香港上市企業回購股份涉及金額(下稱「回購金額」,只計算港元回購),在過去約年半以來,大致呈反覆上揚態勢。於今年3月底時,「回購金額」已飆至235億元以上,創2005年有統計以來新高【圖4】,某程度反映回購活動十分活躍。當然,上月「回購金額」創新高,很大程度與大型藍籌股,包括騰訊(00700)、友邦(01299)和領展(00823)等有回購所致。
若從宗數角度看,3月和4月迄今的回購宗數分別只有256及304宗,相對去年9月過千宗或2021年底時的約700宗,足見目前回購活動不算十分全面和積極【圖5】。
從歷年回購活動與恒指走勢關係可見,「回購宗數」與恒指的關係相較「回購金額」來得較密切。不過,間中回購宗數和金額同步見大市周期頂部,故回購金額某程度理應對後市表現有一定的啟示。然而,3月回購金額破頂,但對港股刺激作用似乎十分有限(甚至不存在)。事實上,近日領展和騰訊的股價已回到3月回購時相若,甚至更低水平。換個角度看,企業積極回購對港股支持作用有限,或多或少反映現時港股市底積弱,後市要出現較顯著反彈,相信必要有較強催化劑。
總結而言,近期市場供股/配股集資和回購活動轉趨壯旺,但從歷史角度看,現時集資和回購尚未算十分熾熱,極其量只是逐步爬升而已。無論如何,近年集資活動持續低迷,上月回購金額創紀錄新高亦無力帶動港股出現較似樣的反彈,或反映港股現時市場景氣相對薄弱、市底欠佳。
信報投資分析研究部
(編者按:呂梓毅《港股追勢36計──入市必讀重要指標》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業績強勁估值低 比亞迪寧德可吸 |
上一篇: | 實戰看港股黃金日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