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
據報美國又準備出手制華,擬嚴禁美資涉足中國高科技產業,中港股市循例下跌。其實美資投資內地AI等高科技的不多,而中國愈打愈頑抗,扶持自家企業的同時,還會大力發展本土資本市場。近月中國股市轉旺,成交增加,短期雖有回調壓力,但後市仍值得看好,中資券商股不妨趁低收集。
相對香港股市,內地A股過往給人管制多多、發展緩慢的感覺,但近年面對美國的步步進逼,由中移動(00941)等中資巨企遭踢出美國股市,到針對中概股等,均威脅到中國的發展利益,危及「國家安全」,有必要改革及發展本土資本市場應對,包括推動成立科創板、放寬企業回歸A股,到落實股份上市註冊制,以及建立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等,都是朝着自立門戶方向前進,為有一天與美國脫鈎做準備。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內地券商股站在最前線,雖說因應國情,不能如華爾街大行那樣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高管薪酬也受到限制,但公司增長前景肯定比不少其他行業為佳。近期的利好政策除主板實行註冊制外,證券公司轉融通保證金比例下調、股票類業務最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差異化調整等,都對行業有利。
估值不遜大摩高盛
券商股中,首選仍是兩大:中信証券(06030)和中金(03908)。受疫情影響,去年兩企業績均倒退,中信証券每股盈利1.42元人民幣,跌近18%;中金則為1.46元人民幣,挫32.4%。現價計,中信証券市盈率10.39倍、股息率3.33厘;中金市盈率9.92倍、股息率1.24厘。相對美資摩根士丹利的15.65倍、3.4厘,以及高盛的12.16倍、2.93厘,中信証券估值具一定吸引力。
論盈利能力,美資大行一向較強,但因為全球大跌市,去年中美券商的股本回報率(ROE)均受壓,大摩跌至11.15%,高盛更只有9.05%。中信証券有9.22%,較2021年下降了2.51個百分點;中金更大挫5.68個百點,至7.6%。中信証券逆境中表現算較佳,也拉近了與美資同行的距離。
數據上,中信証券較中金可取,而作風上該公司也較進取。中信証券於2021年2月26日宣布以10供1.5比例供股,到2022年3月2日公布供股結果,集資淨額272億元人民幣,用於發展資本中介業務、加強訊息系統建設等。
中信証券A、H股同時供股集資後,資本實力明顯增強,有利捕捉中國經濟復常的機會,以及應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滙豐最新維持中信証券「買入」評級,但調低其目標價至21元,較昨日收市價16.5元,有約27%的潛在升幅。
供股如跑馬拉松
反觀中金似乎慢了半拍,去年9月13日才宣布A、H股供股計劃,擬10供3,預計集資總金額不超過270億元人民幣。由於A、H股公司供股按內地規矩執行,需時較長,以中信証券為例,用了整整一年時間,即中金最快今年9月才可望完成供股。
中信証券宣布供股後5個月左右便獲中證監受理,而中金公布計劃已有7個月,但至今仍沒有「聲氣」,滙豐報告便指出,鑑於中證監鼓勵上市券商合理規劃再融資的意見,預計中金供股或會延遲,這可能會影響其在資本中介業務的擴張。雖然如此,該行維持中金的「買入」評級,但目標價降至19.2元,較昨日收市價16.24元,有約18%上行空間。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同仁堂國藥前景俏 逢回吐吸納 |
上一篇: | 大市顛簸即市殺倉 弱勢科技股宜造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