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3日
交椅洲人工島研究的階段性公眾參與上月尾完結。根據現屆政府的說法,交椅洲人工島將為香港發展擴容擴量,提升香港作為金融、商業和貿易中心的競爭力。幫人工島算算賬,政府預計1000公頃人工島當中約300公頃將納入未來10年全港3280公頃可供發展土地。執行方面,政府目標是今年開展環境影響評估的法定程序,於來年展開詳細工程設計及土地勘測申請撥款,2025年再為填海工程申請撥款,並在同年底啟動填海工程,期望首批建成的住宅最早可在2033年供居民入住。
2041年逾7萬億債務詛咒
10年可入住,難怪有支持人工島的議員表示,收棕地不會較填海快。這一點重要,但在經濟學眼中,卻是反對同時發展新界北和大規模填海工程的理據。
有關人工島研究的公眾參與,反對聲音最大的應該是綠色和平。奇怪,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最近發表的《明日大嶼對香港的公共財政危機》報告,回應政府的不是人工島有多不環保,而是它對公共財政造成的危機:
「綠色和平委託關焯照及其團隊,研究本港未來的公共財政狀況及『明日大嶼』填海工程對其影響。按保守估計,全部推算結果均顯示,一旦強推『明日大嶼』,即使假設賣地收入符合政府預期及成功發行基建債等融資,庫房皆會耗盡,最快發生於2028/29財政年度,甚至於2041年債務滾存至逾7萬億元,並會如雪球般愈滾愈大,陷入負債纍纍的困境。」
超過7萬億元債務?發神經!交椅洲人工島的最新預計成本,才是5800億元。從不足6000億到超過7萬億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不用研究,可能性只有兩個:其一,預計成本嚴重被低估;其二,政府債務困境根本是結構性的,明日大嶼還是小嶼,明日都會庫房耗盡負債纍纍。後者的話,大規模填海工程究竟是加快還是減慢庫房爆煲?
成本高於效益是唯一經濟論據
關焯照及其團隊的報告認為,答案是後者。換句話說,今日的關焯照與當年的雷鼎鳴終於連成一線,把結構性財赤歸咎於人口老化經濟放緩。於是,報告反對發展局強調現時應討論「如何做好」並非「做與不做」的說法。
你買樓,會擔心負債嗎?現金流的分析,只是用來考慮項目不同財務安排的可行性。逾7萬億元債務即使真有其事,下一個問題是政府還得起嗎?還不起,誰願意借錢給政府呢?經濟學者真正需要做的政策研究,從來是成本效益分析,而這分析包括政策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成本和效益。「做與不做」這個問題,只要成本低於效益便值得做,而值得做的話負債可能是最有效甚至唯一可行的財務安排。
做好了包括政策影響自然環境的成本效益分析,還要再考慮什麼時候做。今天最重要的問題,我認為其實正是當發展新界土地與大規模填海所需要的時間相若,同時一起做的成本含意。同一段時間一起爭住做,就是一起爭材料爭資本爭人才,「三爭」之下成本不可能不被爭到上天花板。於是,更準確的成本效益分析,尚要考慮先發展新界土地後大規模填海的成本效益是否更高。假如先發展新界土地後大規模填海的成本效益還是負數,即使財政儲備再多,人工島還是不值得做。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https://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編者按:徐家健教授最新著作《經濟學說藝術投資》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馬克龍論勿跟美太貼的投資啟示 |
上一篇: | 慎防壞消息不再當好消息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