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3月31日

梁天卓 經濟3.0

治安與私隱之間

相信很多讀者都看過電影《未來報告》(Minority Report)。在電影裏,3位擁有預知未來能力的「先知」,他們能偵察出人的犯罪企圖,電影裏政府就利用科技讀取這幾位「先知」的腦電波畫面,在罪犯犯案之前,犯罪預防組織的警察就可以作出逮捕。

從一宗謀殺案說起

雖然現實世界裏沒有「先知」,但是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助我們預測罪案的發生。舉個例子,10年前左右,在澳洲有一單謀殺案,受害人Adriana Donato與兇手James Stoneham剛分手不久,James一直受憂鬱症困擾,Adriana亦知道他的情緒有問題,但她不知道的是James在邀請她「游車河」當晚之前的3個星期,一直在網上尋找「如何殺人」、有關謀殺的法律及Adriana的資料。

你可能已經在問:這跟大數據有什麼關係?試想一下,如果Google當時發現這些不尋常的搜索,並向警察提供有關資訊,Google就可以充當《未來報告》中「先知」的角色,警察便有機會因此而預防一單謀殺案的發生,無辜的Adriana亦可能因此而快樂地活下去。

大數據預防罪案的利與弊

的確,不少研究都顯示,Google搜尋引擎的大數據可以有效預測罪案的發生。有研究指出,在美國不同州份有關「殺人」的搜尋次數,與該州的謀殺率有相當高的相關性;另外,有研究亦發現「我憎恨穆斯林」和「我想殺穆斯林」等的搜尋次數,與該星期的反穆斯林罪案有很大的關聯。

問題是:我們應否利用(或要求Google提供)這些個人在Google搜尋引擎留下的「證據」來一個「先發制人」呢?

一方面,此舉似乎嚴重侵犯了不少人的個人私隱,就社會整體而言,我們要考慮侵犯大部分人網上搜尋的個人私隱這成本,是否低於預防數目相對較少的謀殺或種族仇恨罪案的效益。

另一方面,大數據分析亦不是百分百準確。在《未來報告》裏,主角湯告魯斯就曾經說:

You see the dilemma don't you. If you don't kill me, precogs were wrong and precrime is over. If you do kill me, you go away, but it proves the system works. The precogs were right. So,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now? What's it worth?

在Everybody Lies一書裏,作者大衞德維茲(Seth Stephens-Davidowitz)指出,不少人其實都只是「鍵盤戰士」。例如在2015年,美國共有約1.2萬次關於「殺害穆斯林」的搜尋,而同年有關反穆斯林的謀殺案則只有12宗,換言之,每1000人在Google搜尋「殺害穆斯林」當中,只有一人會「付諸實行」(這還要假設這12位兇手都有在Google搜尋「殺害穆斯林」)。我們是否願意「寧枉勿縱」,利用Google的「先知」預早拘捕1.2萬人,以預防12單謀殺案?

當然,在治安與私隱之間,不一定要二選一的,另一個折衷辦法可能是當某時某地有關犯罪的搜尋增加時,警察可以增派資源到當地巡邏,在不太侵犯個人私隱的情況下,預防嚴重罪案。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