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3月25日

楊鋒 金融協會

灣區融合發展 港生科前景俏

新冠疫情基本結束,香港和內地重新開關,與國際通航,再次連結全球。作為專業的醫藥健康風險投資人,筆者過去一周在港非常密集地和政府相關官員、大學校長、醫藥行業協會和科學園領袖,以及創業者進行了立體、頻密的溝通交流,感受非常深刻。在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方略下,生物科技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並已初顯成效。筆者將分別從產業和科研基礎、產業政策、資本市場和灣區國際比較的角度來闡述本港生物醫藥發展的機遇和建議等若干方面。

一、香港發展生物科技產業具有相當產業基礎和良好的基礎研究能力。

根據統計,香港2019/20年度醫療衞生開支1896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的6.8%。過去30年以來,本港醫療開支穩步上升,1990至202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5.6%;隨着這裏步入老年化,香港居民對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長。

醫療器材服務具基楚

本港在生物科技、醫療健康器材、醫療服務和中醫藥領域具有相當基礎。在生物科技領域,香港有超過250家生物醫藥企業,涉及藥物、診斷、幹細胞和再生醫學;也有超過160家的醫療健康器材企業;醫療服務機構包括43家公立醫院、13家私立醫院和數十家專科和普通門診。在所有香港生命健康產業的九大分類中,佔比由高至低的分別是藥物和材料(28%)、醫療和診斷設備(26%)、中藥(11%)、保健食品(11%)和醫療服務(8%)等方面。

香港科學園是推動本港科創和生物醫藥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孵化器;截至2022年6月,科學園有超過160家入駐及孵化的生物醫藥科技企業。香港具有雄厚的大學基礎研究能力,有5家在全球排名前100的高校 ,分別是香港大學(第21位)、香港中文大學(第38位)、香港科技大學(第40位)、香港理工大學(第54位)和香港城市大學(第65位);香港有兩所位列全球前四十名的頂尖醫學院和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要科技機構。以單個城市論,香港在生物科技基礎研究和臨床實力在全球都居於前列。

二、本港科創發展戰略推動生命健康科技產業快速發展。

2023年1月,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發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以下簡稱《藍圖》),首次系統性提出了香港未來10年的科技發展規劃,引發矚目。在支持香港科技轉化方面,《藍圖》提出設立100億港元的「產學研1+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至少100個有潛力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完成項目;在吸引重點企業方面,設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配合50億港元的「策略性科創基金」;同時整合過往投資基金,成立香港投資管理公司,統籌管理數百億港元規模的基金。

生命健康科技被列為本港科技創新的三大重要領域之一。在《藍圖》頒布之前,截至2022年5月,香港特區政府通過創新及科技基金合計資助了735個與生命科學相關的科研項目,總金額達到15.8億元 。

亞洲最重要融資市場

三、香港已經成為生命健康領域亞洲最重要的融資市場。

港交所(00388)成為愈來愈多生物科技公司的首選上市地。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有56家公司根據18A規則在港掛牌,集資超過千億元。香港已經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的生物科技上市融資地。去年雖然只有8家企業根據18A規則上市,但今年初,市場信心逐步恢復,有望支持更多生物科技公司2023年在港上市。

四、發揮香港國際優勢,開展國際科研臨床合作,緊密連結灣區內地城市發展。

香港在國際臨床合作方面具有優勢,臨床數據可以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中國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的認可,共有5個醫院、32項專科獲得CFDA的臨床實驗機構認定,為藥物研發及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平台。除了本地高校和研究機構,也吸引國際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比如香港科技大學與史丹福大學及倫敦大學合作在港設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等。

河套地區的深港科創合作區成為大灣區科創融合發展的重要橋頭堡。香港特區政府在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內設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聚焦生命健康領域的科研工作。除此之外,香港與深圳前海、廣州南沙都建立了緊密合作的科創、金融合作機制,推動產業和金融融合發展。在CEPA等一系列大灣區政策的安排下,已經在港上市、臨床急需的藥物,以及醫療器械准許在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指定醫療機構採購和使用;截至2022年8月,已經審批臨床急需進口藥物20款、醫療器械12款。

借鑑美經驗 力拓風投

五、借鑑美國灣區經驗,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推動生物科技產業發展。

美國是生物醫藥科技發展的第一大國,佔了全球半壁江山。參考美國的經驗,風險投資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舊金山和波士頓灣區的風險投資尤其活躍,風險投資的家數、總金額還是生物醫藥企業IPO都遠遠領先於其他美國其他地區。

儘管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風險投資支持本地科技發展遠未達理想水平。根據統計,香港2021年風險投資總額僅為417億元。建議港府可以借鑑內地經驗,大幅度擴大母基金(引導基金)規模,簡化風險投資在港設立條件,增加風險投資總體規模;向以色列和新加坡等國家學習,引導基金讓利與企業和市場化投資機構,發揮專業投資機構的經驗和綜合優勢,通過投資推動生物科技行業發展。

作者為香港中國金融協會理事、藍海資本創始合夥人及CEO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