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2月16日

蔡陽光 論盡CEO

LG新能源覓合資 利潤效益彰顯

韓媒去年底傳出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 CEO權暎壽在內部會議上,提到今年第一季將會就新合資公司一事做出決定。對上一個新項目,本田LG合資廠,10月才選定俄亥俄州為廠址,原來「權哥」已經馬不停蹄在傾下一個項目。業界都在猜,究竟新合作夥伴會是哪一個汽車品牌。蘋果照例被傳為大熱門,連韓國某大學教授都加把口,支持蘋果LG雙劍合璧。蘋果如果要造車,自己開發所有系統,極為困難,畢竟缺少相關經驗。通過幾個子公司,LG集團在電池、車內資訊及娛樂系統等重要部件都有不錯實力,兩家聯手,再好不過。

拍住車廠大客 不愁訂單

有人又估計,下一個合資拍檔,可能是韓國的現代汽車或者法國的雷諾。LG與雷諾在車內資訊娛樂系統早已成為搭檔,而現代汽車與LG新能源於印尼的合資電池廠也建設進行中,預計明年投產。所以關係更進一步的可能性,其實亦頗高。

數一數,LG新能源的合資夥伴,美日韓歐都有,豈止左右逢源。曾經有不少人懷疑,汽車公司自產電池這條路頗為難走。事實上,愈來愈多車企,希望對此核心技術握有控制權與話語權,否則肉隨砧板上,變得非常被動。而且電池技術革新,屬於未來突破重點,自己擁有這方面的實力,才能建立起護城河。電池佔一架電動車造價的三分一,屬於主要零件,以及最大成本,肥水不流別人田,垂直整合,自己生產,既可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又能增加利潤,打這個如意算盤,漸成汽車行業共識。然而,汽車公司完全獨力開電池廠,從後趕上,專利費與研發費既襟計,考慮所需耗用的時間,亦不太實際,與電池公司合作,是最好出路之一。

反過來,跟車廠合資,對LG新能源亦有諸多好處。首先合資夥伴同時亦是大客戶,需求有保證,減少為爭訂單頭痛。二來,有拍檔分攤資本開支,負擔以及風險可以大大減低。也許會認為,LG新能源一年前上市時反應空前熱烈,集資超過100億美元,去年經營利潤亦勁升近六成,接近10億美元,大把錢,何愁缺財。但投資一個電動車電池廠,資金動輒十億美元計,通脹環境下,人工及建設費等等,只會更貴。

趁市旺加快擴充全球產能

與通用汽車聯手投資的兩間新電池廠,涉資近50億美元。與大型汽車集團Stellantis合作,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建廠,投資額41億美元。至於與本田汽車的合作計劃,雙方需要投入44億美元,還有在印尼與韓國現代汽車合作建設的新廠。如果全部要LG新能源自己掏腰包,點夠?還未計入可能進一步擴大公司在美國與波蘭的自資廠房,以及其他可能商談中的合資項目。海外要衝衝衝,家鄉投資亦沒有放鬆,去年底拍板,到2026年,將動用30億美元擴大位於首爾東南忠清北道奧昌工業區的生產設施。

目前電動車需求強勁,權暎壽必須乘勝追擊,趁好景加快在全球各個主要市場據點擴充產能,趁各地政府對發展本土電動車供應鏈興致勃勃,紛紛願意提供各類優惠與支援時,盡速投資,否則失去先機,被對手搶去地盤,將來想追,難上加難。兵貴神速,需要糧草配合。既然汽車品牌想參與開發電池技術,保證電池供應,以及對電池成本有更多掌握,願意出錢,正在分秒必爭,盡快擴大版圖的權暎壽,當然無任歡迎。

碟上擺滿大項目的權暎壽,年初繼續衝,與韓華集團簽定合作諒解備忘錄。今次重點在推進美國儲能業務。美國要使用更多清潔能源,但風與太陽,不是想有就有,有的時候亦不一定有電力需求,所以需要更多儲電系統配合。電動車市場外,權暎壽在儲能市場未來可能有更多動作。與車載電池的考慮同一道理,搵拍檔合作,應該屬於主調。靠一己之力,也許亦能成事,但如果要用多一倍時間,在對手林立的市場中,LG新能源花得起嗎?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