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2月2日

盧志威 鴻鵠財誌

人工智能現奇點 世界大不同

環球股市爆發式上升後,近日回調,但毋須太擔心,始終2023年1月,全世界也在炒聯儲局會「減鷹」,全線挾淡倉上升,大中華地區更有防控措施鬆綁的概念,至少會有一個報復性反彈。由於去年負面因素太多,要歷史重演,並唔容易,今年勝舊年,絕對不是一個口號,而是大機率發生的事件,所以很多股票在搶完一輪後,已進入非常超買的區域,出現調整並不出奇。

惟去年跌市時,也是超賣再超賣,反轉來看,市場購買力也可以超乎預期,在高位承接股票,所以雖然有整固,但不可以看得太淡,現時應該趁低入場,期望明天會更好。

自從OpenAI推出ChatGPT,這個模型的應用獲得很大的關注,OpenAI背後的投資者有微軟,而微軟正在加大對OpenAI的投資金額,如果獲得微軟的資金和雲計算能力,可以發展得更快。而這個模型的應用,包括圖像、音樂、電競、語言等,部分甚至涉及創作,以前認為人工智能並沒有創造能力,很明顯ChatGPT已有突破,擁有類近創意的能力,將來在工作能力上,甚至會比人類更勝一籌。2022年11月,可能就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奇點,從此世界不再一樣。

例如在文件處理,ChatGPT已能在法律考試中合格,即是不涉及見真人,完全可以應用模型完成文書工作,就算是寫專欄文章,如果是數據及新聞性質,愈來愈容易被AI取代,如果報紙開AI財經專欄,都可以說有十足話題性。如果有一日,AI完全取代人類的工作,到底是好是壞?真的不敢判斷,本來以為遙不可及,但在去年11月後,一切變得有可能,相信在筆者有生之年,會看到社會形態的巨大轉變。

OpenAI的金主是微軟,但是創辦人又有馬斯克,今次成功爆紅,除了可以再融資外,ChatGPT如何商業化也是一大問題。Google就面臨困境,因為當微軟把ChatGPT整合到自家的搜索引擎Bing時,有機會令用戶更方便找到想要的資訊,而不是先看Google推介的廣告。Google每年靠廣告收入1200億美元,只要能令部分用戶轉到Bing,Google的收入就大受影響,所以他們很大機會推出自家的AI模型,兩者互相競爭,加速產品發展,正常是消費者得益,但是AI會否搶去人類的工作,錢都給大企業賺走,就沒人可以知道。

筆者會做的是,密切留意AI商業化的應用。從投資角度來看,AI會搶走專業人士的飯碗,從而令利潤轉移到相關的服務企業。從自身角度看,也要想清楚怎樣保持競爭力,就算將來政府會對大企業抽重稅,養起大部分人,筆者都不會相信,如果有貢獻,哪怕低效率。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