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1月6日

梁天卓 經濟3.0

為防疫措施算算賬

兩年前,抗疫策略「躺平」的歐美確診病例平均每日增加數十萬,累積死亡數目過百萬,相反「清零」的中國每日新確診數字只是寥寥數宗,死亡數目更是絕無僅有。今日,情況近乎相反,歐美等地確診數目雖仍甚高,但死亡數字在經過N波疫情後已經大幅回落,絕大部分人已不當疫情是一回事,中國則最近才迎來新一波疫情,《金融時報》就引述消息報道,上月頭20日已經有2.5億人(即約總人口的18%)染病,其中單日更錄得3700萬人確診!

確診資訊有成本

從政策角度看,到底我們應該要「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抑或有第三條「從不會苦」的防疫政策呢?

一位研究院時的朋友最近發表了一篇名為「Optimal COVID-19 Quarantine and Testing Policies」的文章,利用一個複雜的數學模型加上意大利的疫情數據,分析不同防疫措施的成效。在這個數學模型裏,他們除了考慮病毒的傳播速度等與病毒有關的特質之外,亦考慮到民眾會否因疫情肆虐而自願隔離或遠離人群。

從政府角度來說,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知道誰確診或誰沒有確診的資訊成本:如果這資訊的成本為零,那麼要透過強制隔離控制疫情的成本亦會大為降低,但當這資訊的成本不是零的時候,即使能像中央政府去年那樣大規模檢測,當中的訊息亦不完美(一來檢測本身有成本,二來檢測再準確亦會有假陽性),要壓下疫情亦只能(局部)使用封城這種「無差別」強制隔離方式。

研究結果如下:在大規模檢測成本太高的情況下,政府最佳選擇取決於疫苗(或其他特效藥)會否在可見將來面世:

(1)如果病毒是「不治之症」(即沒有疫苗會在可見將來面世),政府的最佳選擇只能是緩和疫情(亦即flattens the curve),希望盡量減低醫院的壓力,並期望在最少死亡數字下達致群體自然免疫;

(2)如果疫苗會在可見將來面世,那麼政府則可能選擇封城,希望限制短時間內的人身自由,換取大幅減少死亡個案。

躺平清零皆可改善

在檢測成本不算太高的情況下,大規模檢測可以用作代替(而非輔助)封城等嚴格的防疫措施:當民眾驗出確診後,便需要某種程度的隔離,雖然這不能像封城可以令疫情(接近)清零,加上經常性的大規模檢測成本低極有限(估計可高達年度GDP的1.3%),卻可以減低封城所帶來更大的經濟成本。

換句話說,從理想防疫角度看,無論是「躺平」的歐美還是「清零」的中國,大家都有改善的空間。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