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2月7日

鄂志寰 神州內外

大灣區硬軟聯通 為港提供新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將進入第四個年頭,大灣區建設的願景和藍圖日漸清晰。《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高品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支持香港通過大灣區建設,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粵港澳大灣區與香港發展緊密連接在一起。

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近年,粵港澳大灣區不斷推進基礎建設的「硬聯通」和規則機制對接的「軟聯通」,基本形成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發揮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勁優勢,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重大新機遇。

一、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特徵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和肇慶市,合共11個城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四大中心城市是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11個城市共建大灣區城市群,在金融創新、社會管理創新、市場化國際化及營商環境構建等方面先行先試,促進區域內人才、物流、資金等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提升大灣區區域經濟效率、開放度和國際化水平,作為中國重要經濟引擎,帶動中南、西南等泛珠地區發展,並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發揮重要推動及平台作用。

總體來看,大灣區經濟發展具有以下特點:

1.經濟總量及市場規模巨大。截至2021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常住人口約7000萬,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人民幣。大灣區經濟總量已居全球大灣區第二位,有機會躍升成為世界第一大灣區。

2.單位貢獻領先全國。大灣區以不到全國0.6%的面積,創造全國11%的國內生產總值,且經濟總量已經超過南韓、俄羅斯及巴西等國家的體量。

3.科技含量及發展潛力雙大。大灣區目前還擁有25家世界500強企業、62家獨角獸企業,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最具發展潛力的灣區。

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助力香港經濟發展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高品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支持香港通過大灣區建設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區域智慧財產權貿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顯然,《十四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香港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角色和重要功能定位,明確大灣區發展將為香港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和歷史性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香港的定位是:香港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拆除流通障礙提升國際地位

綜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十四五規劃綱要》的要求,香港和大灣區的其他城市不斷加強產、學、研協同發展,推進綜合性的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便利跨境創新要素流動;加快城際鐵路建設,深化通關模式改革,促進人員、貨物和車輛便捷高效流動;擴大與內地及澳門專業資格互認層面,深入推進重點領域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便利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和創業,打造粵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持續深化並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推進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深港河套等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的建設。

香港與大灣區不斷加強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探索跨境資產管理聯動合作機制,積極促進大灣區三地金融機構在人民幣計價的海外發債、股票、基金、保險等方面的合作;近年來,相繼推出跨境理財通在大灣區內試點跨境展業經營,完善跨境投融資體系,積極推進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制度等跨境投資計劃。

目前,大灣區內的前海、南沙和橫琴自貿區,在打破港澳與內地金融要素自由流通障礙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中央政府給予自貿區更靈活的政策和更少限制,自貿區內實行的經濟政策與港澳更為貼近,更容易吸引到港澳資本和人才。

三、以港深「雙城三圈」推動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

粵港澳大灣區的管制層面,應在過去3年多取得的成效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合作機制,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和共同治理的效能,推動大灣區城市群在創科、商業、基建、旅遊、環保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建設粵港深度合作區。

打造北部都會區 培育人才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框架下,香港應積極發展北部都會區,開拓發展科創產業、宜居空間和高教平台,為香港和國家的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和人才支援。不久前特區政府發表《施政報告》,展示了銳意進取、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全新發展藍圖和施政願景,「以結果為目標」制定了明確的項目指標。

《施政報告》提出的增強發展動能、發展創科產業、提速北部都會區建設和持續改善民生的4個政策重點,都與大灣區發展息息相關,尤其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以港深「雙城三圈」為依託,打通深圳河兩岸的港深創科園,推動大灣區內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

總之,香港應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和發展動能,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及區位優勢,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地位,加快構建科創、航運及文化等中心,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作者為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