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0月20日

梁天卓 經濟3.0

搶人才不如留人才

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前,有消息指出將提出設立「搶人才辦公室」,協調勞福局、創科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等多個政策局,研究在創科、海外人才的子女在港讀書等方面提供誘因。

從數據看人才流失

香港人才正在流失相信沒有人會質疑。在2018年夏天,香港勞動人口突破400萬的紀錄,勞動參與率高達61.4%。之後兩年,本地經歷修例風波和延續至今的防疫圍城,勞動人口一直下跌至最新的376萬,參與率只剩58.5%。

這裏有兩點要留意。首先,疫情期間外傭亦減少了約8萬人;此外,香港人口正在老化,工作人數本身就愈來愈少。不過,即使不計外傭,勞動人口亦下跌約16萬;而根據疫情前出版的《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香港勞動人口在2022年到達頂峰,之後才會出現下跌。換句話說,香港在過去4年減少了16萬非外傭勞動人口,可算是意料之外的變化。

還有的是,根據最新數字,45歲以上的勞動人口其實是輕微增加,只是45歲以下的跌得更多,比單單人口老化所預期的嚴重。由於離開的都是較年輕的,是以除了勞動人口下跌,參與率也跌得厲害。

更符合成本效益

一方面本地人才流失,另方面外地人才亦不願來港。特區政府此前不是沒有「搶人才」計劃,其中之一就是「一般就業政策計劃」。針對具備香港特區所需而又缺乏的特別技能、知識或經驗的「一般就業政策計劃」,目標一直是英美日和印度的專才。在疫情前,平均每年透過該計劃獲批來港的專才多達4萬人,不過這數字已大跌至上年不到1.4萬人,今年上半年的數字更只有不到6000人。

移民不同轉工,可以「東家唔打打西家」。對打工仔來說,轉工本身已需要時間適應新人事和新作風,如果同時在「轉跑道」的則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去重新學習和累積新的人力資本。相反,移民的家庭除了要轉工、轉跑道之外,他們很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學習新語言,更多精力了解新文化,以及更多的成本融入當地生活。

因此,決定移民要跨過的固定成本比一般轉工或轉跑道要高出甚多。從另一角度看,要吸引外國人來港工作本身就是一個挑戰,相對花一大筆公帑與外國搶人才,想辦法留住本地人才,令不少對移民還在「十五十六」的家庭決定留下,可能更合乎成本效益。

特首會否考慮設立「留人才辦公室」呢?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